期刊信息
波谱学杂志
(季刊,1983年创刊)
主编: 刘买利
中国物理学会波谱专业委员会会刊
主办单位
中科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协办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磁共振重点实验室
厦门大学福建省等离子体与磁共振研究重点实验室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非常规油气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出版: 科学出版社
邮发代号:38-313
单价:50.00元/期
当期目录
  2001年, 第18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01-12-05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 合并摘要 显示图片
研究论文
红光皂甙元及其两个甾体皂甙的NMR研究
滕荣伟,金建明,王德祖,杨崇仁*
波谱学杂志, 2001, 18(4): 291-297.  
摘要 ( 79 )    HTML全文 ( )   PDF (750KB) ( 236 )  

从番麻(Agave americana L.)发酵的叶汁中分离得到红光皂甙元(hongguanggenin)、Cantalasaponin-1及一个新的甾体皂苷Agameroside-1. 运用2D NMR技术,包括DQF 1H-1H COS Y,HSQC,HMBC,HSQC-TOCSY,ROESY等技术,首次全归属了3个甾体化合物的氢和碳的化学位移,并总结了红光皂甙元的甙化位移效应,从而修正了文献中部分碳信号归属以及甙元的甙化位移效应.

应用NMR技术确证5-(R)-(1-孟氧基)-2(5H)-呋喃酮与苯甲醛肟1,3-偶极环加成产物的结构
黄海洪, 张翔, 陈庆华
波谱学杂志, 2001, 18(4): 299-303.  
摘要 ( 66 )    HTML全文 ( )   PDF (641KB) ( 386 )  

5-(R)-(l-孟氧基)-2(5H)-呋喃酮(A)与苯甲醛肟(B)进行1,3-偶极环加成反应时得到两个产物, 我们应用NOE及HMBC技术确证了它们的结构. 由于反应物(A)的绝对构型已经X-射线单晶衍射法确证, 因此通过NMR研究产物呋喃酮环上各手性碳的关系, 最终确立产物的绝对构型.

哌嗪雌酚酮的结构研究
韩\ 海, 张强, 李章万, 翁玲玲, 郑虎
波谱学杂志, 2001, 18(4): 305-314.  
摘要 ( 65 )    HTML全文 ( )   PDF (1272KB) ( 367 )  

哌嗪雌酚酮是一种可望用于骨质疏松症的雌激素类防治药物. 文中采用IR、MS、NMR 等波谱技术,特别是1H-1H COSY、HMQC和HMBC谱等2D NMR技术, 确定了它的氢谱和碳谱的信号归属,对它的结构进行了确证.

[VS4-Cun] (n=3-6) 簇合物成簇反应的51V NMR研究
叶剑良, 郑发鲲, 陈忠, 谢鸿琛, 陈志伟, 黄培强
波谱学杂志, 2001, 18(4): 315-320.  
摘要 ( 79 )    HTML全文 ( )   PDF (733KB) ( 340 )  

在核磁管内模拟反应体系(NH4)3VS4/Et4NBr/CuBr/PPh3在CH2Cl2溶液中生成 [VS4-Cun](n=3-6)簇合物的过程. 利用51V NMR技术对反应过程进行准原位的实时监测,研究[VS4Cun](n=3-6)簇合物的成簇条件和机理以及配体对成 簇过程的影响. 本文还详细讨论了反应溶液中不同浓度的PPh3对[VS4-Cu4] 簇合物的51V NMR化学位移的影响.

四卤化锡混合物中受扩散控制的卤原子交换动力学研究
张永洪, 毛希安
波谱学杂志, 2001, 18(4): 321-328.  
摘要 ( 85 )    HTML全文 ( )   PDF (698KB) ( 318 )  

119Sn NMR 方法研究了四氯化锡和四溴化锡混合物(1∶1, 摩尔比)交换体系在不同条件下的动力学性质. 测定了在不同浓度的氘代氯仿溶液中5个交换组份的表观纵向弛豫时间(T1)及5个组份相互间的交换速率常数(k),结果表明交换速率常数与表观纵向弛豫速率成正比关系;同时,根据119Sn 1D NMR信号的线宽估测了有效横向弛豫时间(T*2),并由T1/T*2推断在所研究的体系中分子的运动属NMR慢运动极限. 从实验结果可推断在所研究的复杂交换体系中5个组份间的交换与分子自扩散运动有关,即化学交换与交换主体的扩散运动有必然的联系.

二维核磁共振波谱在阐明一种三萜多糖皂苷结构中的应用
鞠建华,周亮,杨峻山
波谱学杂志, 2001, 18(4): 329-341.  
摘要 ( 77 )    HTML全文 ( )   PDF (2531KB) ( 366 )  

从毛茛科铁破锣属(Beesia)铁破锣[Beesia calthaefolia (Maxim.) Ulbr.]根茎的 正丁醇萃取物中分离得到一种齐墩果酸型三萜皂苷(1); 其化学结构通过化学方法和波谱分析(IR, ESI-MS, 1H NMR, 13C NMR, 1H-1H COSY, 1H-1H TOCSY, HMQC, HMQC-TOCSY, HMB C) 鉴定为齐墩果酸-3-O-β-D-吡喃葡萄糖(1→3)-α-L吡喃鼠李糖(1→2)-α -L-吡喃阿拉伯糖-28-O-α-L-吡喃鼠李糖(1→4)-β-D-吡喃葡萄糖(1→6)-β- D-吡喃葡萄糖酯苷. 本文具体介绍上述几种二维核磁共振技术在解析这一结构复杂的天然产物中的应用.

1,2-二氢-4-(4-羟基苯基)(2H)二氮杂萘-1-酮的NMR研究
高红昌,方晓雯,张涛,程琳,袁汉珍,毛诗珍
波谱学杂志, 2001, 18(4): 343-349.  
摘要 ( 69 )    HTML全文 ( )   PDF (874KB) ( 361 )  

应用多种二维核磁共振谱,即:2D同核化学位移全相关谱(TOCSY),2D NOESY谱,2D 异核多量子相关谱(HMQC)和2D异核13C-1H多键 相关谱(HMBC),对化合物1,2-二氢-4-(4-羟基苯基)(2H)二氮杂萘-1-酮的1H和13C NMR 谱线进行了完整归属,从而系统地分析和讨论了该化合物的结构特征.

用于核磁共振的直接数字合成频率源
蒋赟,蒋瑜,陶红艳,李鲠颖
波谱学杂志, 2001, 18(4): 351-355.  
摘要 ( 81 )    HTML全文 ( )   PDF (911KB) ( 304 )  

直接数字频率源的使用可以简化核磁共振谱仪的设计,降低核磁共振谱仪设计的成本. 文中介绍一种采用Analog Device公司的AD7008芯片设计的基于PC机的直接数字合成频率源,它可实现频率和相位的高速切换,频率分辨率为0.01Hz,相位分辨率为0.09°,最后给出核磁共振实验结果.

相位变形组合π脉冲NMR
高宝华, 杨绪杰, 陆路德, 汪信
波谱学杂志, 2001, 18(4): 357-361.  
摘要 ( 107 )    HTML全文 ( )   PDF (519KB) ( 458 )  

描述了相位变形组合π脉冲序列核磁共振,进行了理论分析. 对脉冲角和相位角进行优化,在优化过程中使用了Wigner矩阵元Z22(函数)及函数对脉冲角、相位角的一阶导数. 利用自编子程序DBSLSJ和SOLEQJ代替“IMSL”程序库DBCLSJ进行非线性最小二乘法求极小值点. 计算是在PⅢ PC机上进行,其优化结果和IBM/3600大型计算机计算结果吻合,并优于文献报道的其它组合π脉冲.

基于新型分子距边矢量ν与多元统计方法对于烷烃13C NMR化学位移和(CSS)估计与预测的深入研究
袁晓燕, 余丹辉, 刘树深, 曹晨忠, 谌其亭, 李志良
波谱学杂志, 2001, 18(4): 363-375.  
摘要 ( 74 )    HTML全文 ( )   PDF (1591KB) ( 283 )  

基于本实验室提出一种新型以势能形式表达的分子距边矢量, 深入地系统研究了核磁共振碳-13谱化学位移和(CSS)规律以及分子拓扑指数矢量在定量结构波谱关系(QSSR)中的应用. 借助多种计量化学方法包括多元线性回归、逐步多元回归、主成分回归、主筛选回归等进行分子拟模和定量相关研究, 发现烷烃13C NMR 化学位移和(CSS)与其分子距边矢量及路径长度指数有良好线性相关性, 回归方程及其统计参数为: CSS=bν+cp3=mj=0bjνj+b11p3=b0ν+b1ν1+b2ν2+b3ν3+b4ν4+b5ν5+b6ν6+b7ν7+b8ν8+b9ν9+b10ν10+b11p3=-13.576+22.179ν1+28.407ν2+25 .950ν3+26.690ν4+14.498ν5+5.726ν6-5.379ν7-3.214ν8-15.021ν9 -25.710ν10+12.278p3  n=63, R=0.997, EV=99.68%, RMS=3.7348, SD=4.1 18, F= 773.116, U=144228.844, Q=864.938; CV: R2CV=0.980, EV=98.83%, RMS=7.126 1, SDCV=7.634, FCV=221.720, UCV=142121.891, QCV=2971 .896.  结果良好.

研究简报
β-环糊精包合物的1H NMR研究
朱全红, 邵伟艳, 何建峰, 邓芹英
波谱学杂志, 2001, 18(4): 377-382.  
摘要 ( 96 )    HTML全文 ( )   PDF (1303KB) ( 347 )  

1H NMR研究外消旋和光学纯的色氨酸(Try) 分子与β-环糊精(β-CD)形成的包埋复合物,通过主-客体分子的化学位移的变化说明这种主-客体包埋系统的手性识别过程.

一类含氟多取代苯酚的合成及其核磁共振研究
范纯, 施志坚, 曹卫国, 华丽
波谱学杂志, 2001, 18(4): 383-390.  
摘要 ( 68 )    HTML全文 ( )   PDF (952KB) ( 324 )  

一类含六个碳的长链叶立德通过分子内维蒂希反应可生成含氟多取代苯酚. 通过对中间产物及最终成环产物的1H NMR和13C NMR的分析,讨论了其化学位移及J-偶合特征. 同时研究了整个反应可能的历程和机理.

N-(2-苯基-1,2,3-连三唑-4-甲酰基)-N′-芳基硫脲的13C NMR谱的研究
许永廷,胡皆汉,李英俊,杨晓南,王光明
波谱学杂志, 2001, 18(4): 391-395.  
摘要 ( 60 )    HTML全文 ( )   PDF (938KB) ( 244 )  

研究了最近合成的6种N-(2-苯基-1,2,3-连三唑-4-甲酰基)-N′-芳基硫脲新化合物. 通过测定6种新化合物的13C NMR和DEPT谱等,对其结构进行了确定,并对其 全部谱峰做出归属;并给出了这类新化合物中苯的两个新取代基(R1R2 )的取代参数;同时,讨论了化学位移与分子结构间的一些关系. 

综述评论
我国电子自旋共振波谱领域研究的50年回顾
陈德文,徐广智
波谱学杂志, 2001, 18(4): 397-428.  
摘要 ( 38 )    HTML全文 ( )   PDF (1191KB) ( 655 )  

电子自旋共振(ESR)波谱技术自1944年发现以来, 迄今已在化学、物理学、地矿学、生物学特别是生命科学的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由初期主要是对长寿命和稳定的顺磁粒子的研究, 逐步发展到对短寿命中间体, 反应过程机理和动力学的研究. 在检测技术方面, 日益广泛 地采用自旋标记, 自旋捕捉, 时间分辨ESR, 电子核双共振, 化学诱导动态电子极化(CIDE P )和自旋回波等技术. 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将ESR技术用于某些研究领域, 80年代以后有了很快的发展. 以下仅就我国几十年来ESR研究领域的几个主要方面予以简单回顾. 有关文献引用只限于国内外核心刊物正式发表的论文和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