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1.1) $ -\Delta u+V(x)u-\Delta (u^2)u=g(x,u)+h(x), \ \ x\in \mathbb{R}^N,$
其中 $N\geq 3$, $V$ 是一个无界位势, 非线性项 $g$ 满足次临界增长.
当 $h(x)\equiv0$, 位势 $V$ 和非线性项 $g$ 满足不同的假设条件时, 人们对问题 (1.1) 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参见文献 [2 ],[3 ],[8 ],[10 ],[11 ],[12 ],[13 ],[14 ],[16 ],[17 ]. 比较经典的结果是文献 [16 ], 为了克服拟线性项 $\Delta (u^2)u$ 所带来的困难, 作者采用约束极小的方法, 得到解的存在性与拉格朗日乘子有关, 并且限制在一维空间中讨论. 随后, 文献 [13 ] 将他们的结果推广到了高维空间. 在文献 [2 ],[8 ] 中, 作者通过变量代换方法将方程 (1.1) 转化为半线性方程, 得到了拟线性方程基态解的唯一性, 该方法更加简单有效, 所得到的结论也更加丰富 (见文献 [2 ],[3 ],[8 ],[14 ],[17 ]). 文献 [10 ],[11 ],[12 ] 采用扰动方法, 得到一系列存在性结果, 该方法包含逼近的思想, 有一定难度, 但是可以处理更加复杂的拟线性问题. 关于强制位势的结果, 我们主要关注文献 [18 ],[19 ], 这两个结果分别讨论具有奇异扰动和临界增长的拟线性薛定谔方程.
当 $h(x)\not\equiv0$ 时, 针对方程 (1.1) 的结论不多. 我们所知的结果仅有文献 [6 ],[15 ], 其中, 在文献 [6 ] 中, 作者通过山路定理证明了带有变号位势的方程 (1.1)有一个非平凡解. 但一般来说, 非线性项是非齐次的情况时, 方程应该有两个解, 参见文献 [4 ],[9 ],[21 ],[22 ]. 其中, 文献 [21 ],[22 ] 讨论的是半线性薛定谔方程, 文献 [4 ], 19 分别考虑的是 Schrödinger-Poisson 和 Klein-Gordon-Maxwell 方程, 上述文献中, 都得到了相应方程的两个解. 由此产生的一个自然问题是: 在适当的条件下, 方程 (1.1) 是否也有两个解? 答案是肯定的. 受上述结果的启发, 我们考虑方程 (1.1) 的非齐次情况, 并得到了两个解, 分别是局部极小解和山路解.
(V) $V(x)\in C(\mathbb{R}^N, \mathbb{R})$ 且满足 $\inf\limits_{x\in\mathbb{R}^N}V(x)\geq V_0>0.$ 此外, 对于任意的 $M>0$, $meas$ ($x\in\mathbb{R}^N$:$V(x)\leq M$)$<\infty$, 其中 $meas$ 表示 $\mathbb{R}^N$ 中的勒贝格测度.
非线性项 $g(x,s)\in C(\mathbb{R}^N\times \mathbb{R}, \mathbb{R})$ 满足以下条件
(G1) $\lim\limits_{s\rightarrow0}\frac{g(x, s)}{s}=0$ 关于 $x\in\mathbb{R}^N$ 一致成立;
(G2) 存在常数 $C_0,\tilde{C}_0>0$, $p\in(4, 2\cdot2^{\ast})$ 使得 $g(x,s)\leq C_0|s|+\tilde{C}_0|s|^{p-1},\forall(x,s)\in\mathbb{R}^N\times \mathbb{R};$
(G3) $ \frac{1}{4}g(x, s)s-G(x, s)\geq0,$ 其中 $G(x,s)=\int^{s}_{0}g(x,t){\rm d}t$;
(G4) $\lim\limits_{s\rightarrow+\infty}\frac{G(x, s)}{s^4}=+\infty$ 关于 $x\in\mathbb{R}^N$ 一致成立.
定理1.1 假设 $h\in L^2(\mathbb{R}^{N})$ 且 $h\not\equiv0$. 若 $V(x)$ 满足条件 (V), $g(x, s)$ 满足条件 (G1)-(G4), 则存在常数 $m_0>0$, 当 $\|h\|_{L^{2}}<m_0$ 时, 方程 (1.1) 至少有两个不同的解.
注1.1 如上文所述, 通过以下的 Ambrosetti-Rabinowitz 条件, Fang 等[6 ] 得到了一个非平凡解.
(AR) 存在 $\mu>4$ 使得$\frac{1}{\mu}g(x, s)s-G(x, s)\geq0.$
上述 (AR) 条件在证明 $(PS)_c$ 序列的有界性时, 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若 $g(x,s)$ 满足 (AR) 条件, 我们就可以去掉 (G4) 条件得到第二个主要结果.
定理1.2 假设 $h\in L^2(\mathbb{R}^{N})$ 且 $h\not\equiv0$. 若条件 (V), (G1), (G2), (AR) 都成立, 则存在常数 $m_0>0$, 当 $\|h\|_{L^{2}}<m_0$ 时, 方程 (1.1) 至少有两个不同的解.
注1.2 在文献 [15 ] 中, 作者需要条件 (G3), (G4) 和下面的假设
(G3)$'$ 当 $s$ 足够大时, 存在 $a_0>0$, $\gamma\in(\max\{1,\frac{2N}{N+2}\},2)$ 使得 $|g(x, s)|^{\gamma}\leq a_0\widetilde{G}(x,s)|s|^{\gamma}$ 关于 $x\in\mathbb{R}^N$ 一致成立, 其中 $\widetilde{G}(x,s)= \frac{1}{4}g(x, s)s-G(x, s)$.
该条件在文献 [15 ] 中非常重要, 用于证明 $(PS)_c$ 序列的有界性. 在本文中, (G3)$'$ 条件是不需要的. 此外, 与文献 [15 ] 相比, 我们的结果更加丰富.
$\bullet$ $L^s(\mathbb{R}^N)$ 表示通常的 Lebesgue 空间. 对任意的$s \in [1,+\infty)$, 其范数定义为
$\|u\|_s=\left(\int_{\mathbb{R}^N}|u|^s{\rm d}x\right)^{1/s}.$
$\bullet$ $H^{1}(\mathbb{R}^N): =\{{u\in L^{2}(\mathbb{R}^N):|\nabla u|\in L^{2}(\mathbb{R}^N)}\}$ 表示通常的 Hilbert 空间, 其范数定义为
$\|u\|_{H^{1}}=\left(\int_{\mathbb{R}^N}(|\nabla u|^{2}+u^{2}){\rm d}x\right)^{\frac{1}{2}}.$
$\bullet$ $E:=\{u\in H^{1}(\mathbb{R}^N):\int_{\mathbb{R}^N}(|\nabla u|^{2}+V(x)u^{2}){\rm d}x<\infty\}$, 其上的内积和范数分别为
$(u, v)=\int_{\mathbb{R}^N}(\nabla u\cdot\nabla v+V(x)uv){\rm d}x,\ \ \|u\|=(u, u)^{\frac{1}{2}}.$
$\bullet$ $o_n(1)$ 表示当 $n\rightarrow\infty$ 时的无穷小量.
$\bullet$ $C, C_\delta, C_1, C_2, \cdots$ 代表不同的常数. 在不同的章节里相同的符号可能代表不同的常数, 但这不影响文章最终的结论.
2 预备知识
从形式上看, 方程 $ (1.1)$ 所对应的能量泛函为
(2.1) $ J(u)=\frac{1}{2}\int_{\mathbb{R}^N}\left[(1+2u^2)|\nabla u|^{2}\right]{\rm d}x+ \frac{1}{2}\int_{\mathbb{R}^N}V(x)u^{2}{\rm d}x-\int_{\mathbb{R}^N}G(x, u){\rm d}x-\int_{\mathbb{R}^N}h(x)u{\rm d}x,$
该泛函在空间 $ H^1(\mathbb{R}^N)$ 中可能没有定义. 为了找到合适的函数空间来讨论 $J(u)$ 的临界点, 我们借助文献 [3 ] 中给出的变量代换的方法. 令 $u:=f(v)$, 其中 $f$ 由如下的微分方程所确定
(2.2) $ \begin{matrix} \begin{cases} f^\prime(t)=\frac{1}{(1+2f^2(t))^{1/2}}, \ &t\in[0, +\infty), \\ f(t)=-f(-t), \ & t\in(-\infty, 0]. \end{cases} \end{matrix}$
(2.3) $ I(v)=\frac{1}{2}\int_{\mathbb{R}^N}|\nabla v|^{2}{\rm d}x+ \frac{1}{2}\int_{\mathbb{R}^N}V(x)f^{2}(v){\rm d}x-\int_{\mathbb{R}^N}G(x, f(v)){\rm d}x-\int_{\mathbb{R}^N}h(x)f(v){\rm d}x.$
显然 $I(v)=J(u)=J(f(v))$, 且 $I$ 在 $E$ 中有定义. 在假设条件 (G1), (G2) 下, $I\in C^1(E, \mathbb{R})$. 此外, 如果 $v$ 是泛函 $I$ 的临界点, 那么函数 $u=f(v)$ 是问题 $ (1.1)$ 的解 (参见文献 [3 ]).
下面给出 $f$ 的相关性质, 具体的证明参见文献 [3 ] 和 [5 ].
(1) $f$ 是唯一确定的, 可逆的且 $f\in C^\infty$;
(2) 对任意 $t\in \mathbb{R}$, 有 $|f^\prime(t)|\leq 1$;
(3) 对任意 $t\in \mathbb{R}$, 有 $|f(t)|\leq |t|$;
(4) 当 $t\rightarrow0$ 时, 有 $\frac{f(t)}{t}\rightarrow 1$;
(5) 当 $t\rightarrow+\infty$ 时, 有 $\frac{f(t)}{\sqrt{t}}\rightarrow 2^{1/4}$ ;
(6) 当 $t>0$ 时, 有 $\frac{f(t)}{2}\leq tf^\prime(t)\leq f(t)$;
(7) 存在一个正常数 $C$, 当 $|t|\leq 1$ 时, 有 $|f(t)|\geq C|t|$; 当 $|t|\geq 1$ 时, 有 $|f(t)|\geq C|t|^{1/2}$ ;
(8) 对任意 $t\in \mathbb{R}$, 有 $|f(t)|\leq 2^{1/4}|t|^{1/2}$.
事实上, 在全空间 $\mathbb{R}^{N}$ 中讨论解的存在性需要克服紧性缺失, 对 $V(x)$ 的假设条件 (V) 可以帮助克服该问题带来的困难.
引理2.2 [23 ] 在假设条件 (V) 下, 当 $s\in[2,2^*)$ 时, 嵌入 $E\hookrightarrow L^s(\mathbb{R}^N)$ 是紧的.
引理2.3 (山路定理 [1 ]) 设 $E$ 是 Banach 空间, $I\in C^1(E, \mathbb{R})$. 设 $S$ 是 $E$ 的一个闭子集, 将 $E$ 分为两个不同的连通分支 $E_{1}$ 和 $E_{2}$. 假设 $I(0) = 0 $ 并且 $I$ 满足下面的山路几何结构
(i) $0\in E_1$ 且存在 $\rho>0$, $\alpha>0$, 使得 $I|_{S}\geq\alpha>0$,
(ii) 存在 $e\in E_2$, $\|e\|>\rho$, 使得 $I(e)<0$.
那么 $c\geq\alpha>0$, $I$ 有一个 $(PS)_c$ 序列, 其中
$c:=\mathop{\inf}\limits_{\gamma\in\Gamma}\mathop{\max}\limits_{0\leq t\leq1}I(\gamma(t)), $
$\Gamma=\{\gamma\in C([0,1], E):\gamma(0)=0, I(\gamma(1))<0\}.$
如果 $I$ 还满足 $(PS)_c$ 条件, 那么 $I$ 存在一个水平为 $c$ 的临界点.
3 山路几何结构
本章中, 我们将证明 $I(v)$ 满足山路定理的几何结构.
引理3.1 假设 (V) 和 (G1), (G2) 条件成立, 且 $h\in L^{2}(\mathbb{R}^{N})$, 那么存在 $\rho_0$, $\alpha$, $m_0>0$, 当 $\|h\|_2<m_0$ 时, 有 $I(v)|_{S_{\rho_0}}\geq\alpha$.
$S_{\rho}=\bigg\{v\in E:\int_{\mathbb{R}^N}|\nabla v|^{2}{\rm d}x+\int_{\mathbb{R}^N}V(x)f^{2}(v){\rm d}x=\rho^{2}\bigg\},$
由假设条件 (G1) 和 (G2) 知, 对任意的 $\delta>0$, 存在 $C_\delta$ 使得
(3.1) $ G(x, s)\leq \delta |s|^{2}+C_\delta |s|^{2\cdot2^*}, \ \ \forall (x, s)\in \mathbb{R}^{N}\times\mathbb{R}.$
根据假设条件 (V), 引理 2.1 的性质 (8) 和 Sobolev 不等式, 对任意的 $v\in S_{\rho}$, 有
(3.2) $ \int_{\mathbb{R}^N} f^2(v){\rm d}x\leq \int_{\mathbb{R}^N}\frac{V(x)}{V_0} f^2(v){\rm d}x\leq\frac{1}{V_0}\rho^{2},$
(3.3) $ \int_{\mathbb{R}^N} f^{2\cdot2^*}(v){\rm d}x\leq 2^{\frac{2^*}{2}}\int_{\mathbb{R}^N} v^{2^*}{\rm d}x\leq C\bigg(\int_{\mathbb{R}^N}|\nabla v|^{2}{\rm d}x\bigg)^{\frac{2^*}{2}}\leq C\rho^{2^*},$
(3.4) $ \int_{\mathbb{R}^N}h(x) f(v){\rm d}x\leq \|h\|_{2}\bigg(\int_{\mathbb{R}^N} \frac{V(x)}{V_0}f^{2}(v){\rm d}x\bigg)^\frac{1}{2}\leq C_2\|h\|_{2}\rho,$
根据 (3.1), (3.2), (3.3), (3.4) 式和 Hölder 不等式, 有
$\begin{eqnarray*} I(v)&=& \frac{1}{2}\int_{\mathbb{R}^N}\bigg(|\nabla v|^{2} +\int_{\mathbb{R}^N}V(x)f^{2}(v)\bigg){\rm d}x-\int_{\mathbb{R}^N}G(x, f(v)){\rm d}x-\int_{\mathbb{R}^N}h(x)f(v){\rm d}x\\ &\geq&\frac{1}{2}\rho^{2}-\delta\int_{\mathbb{R}^N} f^2(v){\rm d}x-C_\delta\int_{\mathbb{R}^N} f^{2\cdot2^*}(v){\rm d}x- C_2\|h\|_{2}\rho\\ &\geq& \rho (C_3\rho-C_1\rho^{2^*-1}-C_2\|h\|_{2}), \end{eqnarray*}$
其中 $C_1=CC_\delta >0$, $ C_3=\frac{1}{2}-\frac{\delta}{V_0}$, 让 $\delta$ 足够小, 可以保证 $C_3>0$. 对任意的 $t\geq0$, 令
$l(t)=C_3t-C_1t^{2^{\ast}-1}.$
则存在常数 $\rho_0>0$, 使得 $\max\limits_{t\geq0 } l(t) = l(\rho_0)>0$. 取 $m_0:=\frac{1}{2C_2}l(\rho_0)$, 则存在常数 $\alpha> 0$ 使得 $I(v)\geq\alpha$ 关于 $v\in S_{\rho_0}$ 一致成立, 并且 $h$ 满足 $\|h\|_{2}<m_0$. 证毕.
引理3.2 如果 (V) 和 (G1), (G2), (G4) 条件成立, 那么存在 $e\in E$, $\|e\|>\rho_0$, 使得 $I(e)<0$, 其中 $\rho_0$ 由引理 3.1 给出.
证 类似于文献 [20 ] 中的证明, 为使本文更加完整,我们在此略作说明. 对任意的 $v\neq0$, 我们只需要证明当 $\int_{\mathbb{R}^N}|\nabla (tv)|^{2}{\rm d}x+\int_{\mathbb{R}^N}V(x)f^{2}(tv){\rm d}x$ 足够大时, 有 $I(tv)<0$ 成立. 这里通过反证法进行证明, 假设存在一个序列 $\{t_n\}$, 当 $n\rightarrow \infty$ 时, 有
$\int_{\mathbb{R}^N}|\nabla (t_nv)|^{2}{\rm d}x+\int_{\mathbb{R}^N}V(x)f^{2}(t_nv){\rm d}x\rightarrow \infty, $
且 $I(t_nv)\geq0$ 对任意的 $n$ 一致成立. 我们可以推出 $t_n\rightarrow\infty$. 令 $\phi=\frac{v}{\|v\|}$, 则
(3.5) $ \begin{matrix} 0&\leq&\frac{I(t_nv)}{\int_{\mathbb{R}^N}|\nabla (t_nv)|^{2}{\rm d}x+\int_{\mathbb{R}^N}V(x)f^2(t_nv){\rm d}x}\nonumber\\ &=&\frac{1}{2}-\int_{\mathbb{R}^N}\frac{G(x, f(t_nv))}{\int_{\mathbb{R}^N}[|\nabla (t_nv)|^{2}+V(x)f^2(t_nv)]{\rm d}x}{\rm d}x\nonumber\\ &&-\int_{\mathbb{R}^N}\frac{h(x)f(t_nv){\rm d}x}{\int_{\mathbb{R}^N}[|\nabla (t_nv)|^{2}+V(x)f^2(t_nv)]{\rm d}x}{\rm d}x\nonumber\\ &\leq&\frac{1}{2}-\int_{\mathbb{R}^N}\frac{G(x, f(t_nv))}{|f(t_nv)|^{4}}\frac{|f(t_nv)|^{4}}{|t_nv|^{2}}|\phi|^2{\rm d}x -\int_{\mathbb{R}^N}h(x)\frac{f(t_nv)}{\sqrt{|t_nv|}}\frac{|\phi|^2}{|t_nv|^{\frac{3}{2}}}{\rm d}x. \end{matrix}$
因为 $v\neq0$, 所以 $t_nv\rightarrow\infty$. 根据引理 2.1 的性质 (5) 和假设条件 (G4), 当 $n\rightarrow\infty$ 时, 有
(3.6) $ \begin{matrix} \int_{\mathbb{R}^N}\frac{G(x, f(t_nv))}{|f(t_nv)|^{4}}\frac{|f(t_nv)|^{4}}{|t_nv|^{2}}|\phi|^2{\rm d}x \rightarrow+\infty, \end{matrix}$
并且当 $n\rightarrow\infty$ 时, 有
(3.7) $ \begin{matrix} \int_{\mathbb{R}^N}h(x)\frac{f(t_nv)}{\sqrt{|t_nv|}}\frac{1}{|t_nv|^{\frac{3}{2}}}|\phi|^2 {\rm d}x \rightarrow0. \end{matrix} $
我们将 (3.6), (3.7) 式代入 (3.5) 式, 会产生矛盾, 因此假设不成立, 即当 $t$ 足够大时, 有 $I(tv)<0$. 取 $e=tv$, 引理得证. 证毕.
引理3.3 假设 (V) 和 (G1), (G2), (AR) 条件成立, 那么存在 $e\in E$, $\|e\|>\rho_0$, 使得 $I(e)<0$, 其中 $\rho_0$ 由引理 3.1 给出.
证 根据 (AR) 条件, 存在 $C_4>0$ 使得
(3.8) $ G(x, s)\geq C_4 |s|^\mu.$
由 (3.8) 式和引理 2.1 的性质 (3) 和 (7) 可得
$\begin{eqnarray*} I(tu)&\leq&\frac{t^2}{2}\int_{\mathbb{R}^N}|\nabla u|^{2}{\rm d}x+\frac{t^2}{2} \int_{\mathbb{R}^N}V(x)u^{2}{\rm d}x-\int_{\mathbb{R}^N}G(x,f(tu)){\rm d}x -\int_{\mathbb{R}^N}h(x)f(tu){\rm d}x\\ &\leq& \frac{t^2}{2}\|u\|^{2}-C_4t^{\frac{\mu}{2}}\int_{\mathbb{R}^N} |u|^{\frac{\mu}{2}}{\rm d}x+C_5t\|h\|_2\|u\|_2. \end{eqnarray*}$
由于 $\mu>4$, 当 $t\rightarrow\infty$ 时, 我们有 $I(tu)\rightarrow-\infty$. 令 $e=tu$, 其中 $t$ 足够大, 引理得证. 证毕.
4 $(PS)_c$ 序列的有界性和强收敛性
本章中, 我们将证明 $(PS)_c$ 序列的有界性和强收敛性.
引理4.1 假设 (V), (G1)-(G3) 条件成立, $\{v_n\}$ 是 $I$ 的一个 $(PS)_c$ 序列, 那么 $\{v_n\}$ 在 $E$ 中有界.
证 首先, 我们证明: 如果存在 $C_1>0$ 使得
$\begin{eqnarray*} \int_{\mathbb{R}^N}|\nabla v_n|^{2}{\rm d}x+ \int_{\mathbb{R}^N}V(x)f^{2}(v_n){\rm d}x\leq C_1, \end{eqnarray*}$
那么 $\{v_n\}$ 在 $E$ 中有界. 为了证明该结论成立, 只需证明 $\int_{\mathbb{R}^N}v_n^{2}{\rm d}x$ 有界. 事实上, 根据假设条件 (V), 引理 2.1 的性质 (7) 和 Sobolev 不等式, 有
$\begin{eqnarray*} \int_{\{x:|v_n(x)|\leq1\}}v_n^{2}{\rm d}x&\leq&\frac{1}{C^{2}}\int_{\{x:|v_n(x)|\leq1\}}f^{2}(v_n){\rm d}x\nonumber\\ &\leq&\frac{1}{C^{2}V_0}\int_{\mathbb{R}^N}V(x)f^{2}(v_n){\rm d}x\leq\frac{C_1}{C^{2}V_0}, \end{eqnarray*}$
$\begin{eqnarray*} \int_{\{x:|v_n(x)|\geq1\}}v_n^{2}{\rm d}x&\leq&\int_{\{x:|v_n(x)|\geq1\}}v_n^{2^{\ast}}{\rm d}x\leq C_2\bigg(\int_{\{x:|v_n(x)|\geq1\}}|\nabla v_n|^{2}{\rm d}x\bigg)^{\frac{2^{\ast}}{2}}\nonumber\\ &\leq&C_2\bigg(\int_{\mathbb{R}^N}|\nabla v_n|^{2}{\rm d}x\bigg)^{\frac{2^{\ast}}{2}}\leq C_2C_1^{\frac{2^{\ast}}{2}}. \end{eqnarray*}$
(4.1) $ \begin{matrix} \int_{\mathbb{R}^N}v_n^{2}{\rm d}x=\int_{\{x:|v_n(x)|\leq1\}}v_n^{2}{\rm d}x+\int_{\{x:|v_n(x)|\geq1\}}v_n^{2}{\rm d}x\leq C_3. \end{matrix}$
$ \int_{\mathbb{R}^N}|\nabla v_n|^{2}{\rm d}x+ \int_{\mathbb{R}^N}V(x)f^{2}(v_n){\rm d}x $
有界. 因为 $\{v_n\}$ 是 $I$ 的一个 $(PS)_c$ 序列, 所以
$I(v_n)\rightarrow c>0,\ \ I'(v_n)\rightarrow0,$
(4.2) $ \begin{matrix} I(v_n)&=&\frac{1}{2}\int_{\mathbb{R}^N}|\nabla v_n|^{2}{\rm d}x+ \frac{1}{2}\int_{\mathbb{R}^N}V(x)f^{2}(v_n){\rm d}x\nonumber\\ &&-\int_{\mathbb{R}^N}G(x, f(v_n)){\rm d}x -\int_{\mathbb{R}^N}h(x)f(v_n){\rm d}x=c+o_n(1). \end{matrix}$
$\begin{eqnarray*} \langle I'(v_n), \varphi\rangle&=&\int_{\mathbb{R}^N}\Big[\nabla v_n\cdot\nabla \varphi+V(x)f(v_n)f'(v_n)\varphi\Big] {\rm d}x\nonumber\\ &&-\int_{\mathbb{R}^N}\Big[g(x, f(v_n))f'(v_n)\varphi+h(x)f(v_n)f'(v_n)\varphi \Big]{\rm d}x=o_n(1), \end{eqnarray*}$
$\varphi=\varphi_n=\sqrt{1+2f^{2}(v_n)}f(v_n)=\frac{f(v_n)}{f'(v_n)},$
根据引理 2.1 的性质 (6), 可得 $\|\varphi_n\|_{2}\leq2\|v_n\|_{2}$ 和
$\begin{eqnarray*} |\nabla\varphi_n|=(1+\frac{2f^{2}(v_n)}{1+2f^{2}(v_n)})|\nabla v_n|\leq2|\nabla v_n|. \end{eqnarray*}$
因此, 存在 $C_4>0$ 使得 $\|\varphi_n\|\leq C_4\|v_n\|$ 并且
(4.3) $ \begin{matrix} \langle I'(v_n), \varphi_n\rangle &=&\int_{\mathbb{R}^N}(1+\frac{2f^{2}(v_n)}{1+2f^{2}(v_n)})|\nabla v_n|^{2}+\int_{\mathbb{R}^N}V(x)f^{2}(v_n){\rm d}x\nonumber\\ &&-\int_{\mathbb{R}^N}g(x, f(v_n))f(v_n){\rm d}x-\int_{\mathbb{R}^N}h(x)f(v_n){\rm d}x=o_n(1). \end{matrix}$
计算 (4.2) $-\frac{1}{4}$ (4.3), 并且根据假设条件 (G3), 有
(4.4) $ \begin{matrix} c+o_n(1)&=&I(v_n)-\frac{1}{4}\langle I'(v_n), \varphi_n\rangle\nonumber\\ &=&\frac{1}{4}\int_{\mathbb{R}^N}\frac{1}{1+2f^{2}(v_n)}|\nabla v_n|^{2}{\rm d}x+\frac{1}{4}\int_{\mathbb{R}^N}V(x)f^{2}(v_n){\rm d}x\nonumber\\ &&+\int_{\mathbb{R}^N}\bigg[\frac{1}{4}g(x, f(v_n))f(v_n)-G(x, f(v_n))\bigg]{\rm d}x\nonumber\nonumber\\ &&+\int_{\mathbb{R}^N}\bigg[\frac{1}{4}h(x)f(v_n)-h(x)f(v_n)\bigg]{\rm d}x\nonumber\\ &\geq&\frac{1}{4}\int_{\mathbb{R}^N}\frac{1}{1+2f^{2}(v_n)}|\nabla v_n|^{2}{\rm d}x+\frac{1}{4}\int_{\mathbb{R}^N}V(x)f^{2}(v_n){\rm d}x \\ -\frac{3}{4}\int_{\mathbb{R}^N}h(x)f(v_n){\rm d}x. \end{matrix}$
令 $w_n=f(v_n)$, 则 $|\nabla v_n|^{2}=(1+2|w_n|^{2})|\nabla w_n|^{2}$. 代入 (4.2), (4.4) 式得
(4.5) $ \begin{matrix} &&\frac{1}{2}\int_{\mathbb{R}^N}(1+2w_n^{2})|\nabla w_n|^{2}{\rm d}x+ \frac{1}{2}\int_{\mathbb{R}^N}V(x)w_n^2{\rm d}x\nonumber\\ &&-\int_{\mathbb{R}^N}G(x, w_n){\rm d}x-\int_{\mathbb{R}^N}h(x)w_n{\rm d}x=c+o_n(1), \end{matrix}$
(4.6) $ \begin{matrix} \frac{1}{4}\int_{\mathbb{R}^N}|\nabla w_n|^{2}{\rm d}x+\frac{1}{4}\int_{\mathbb{R}^N}V(x)w_n^2{\rm d}x-\frac{3}{4}\int_{\mathbb{R}^N}h(x)w_n{\rm d}x\leq c+o_n(1). \end{matrix}$
(4.7) $ \begin{matrix} \frac{1}{4}\|w_n\|^{2}&\leq& c+o_n(1)+\frac{3}{4}\|h\|_2\|w_n\|_{2}\nonumber\\ &\leq&c+o_n(1)+\frac{3}{4}C_5\|h\|_{2}\|w_n\|\nonumber\\ &\leq&c+o_n(1)+\frac{3}{4}C_5m_0\|w_n\|, \end{matrix}$
其中 $m_0$ 由引理 3.1 给出. 根据 (4.7) 式可知, 当 $\|h\|_2<m_0$ 时, $w_n$ 在 $E$ 中有界. 借助于 Hölder 不等式, 存在 $C_6>0$ 使得
(4.8) $ \begin{matrix} \int_{\mathbb{R}^N}h(x)w_n{\rm d}x\leq \|h\|_2\|w_n\|_2\leq C_6. \end{matrix}$
根据 (3.1) 式和 $w_n$ 在 $E$ 中的有界性, 存在 $C_7>0$ 使得
(4.9) $ \begin{matrix} \int_{\mathbb{R}^N}G(x, w_n){\rm d}x\leq\int_{\mathbb{R}^N}(\delta |w_n|^{2}+C_\delta |w_n|^{2\cdot2^*}){\rm d}x\leq C_7. \end{matrix}$
结合 (4.5), (4.8), (4.9) 式, 可得
(4.10) $ \begin{matrix} \frac{1}{2}\int_{\mathbb{R}^N}(1+2w_n^{2})|\nabla w_n|^{2}{\rm d}x+ \frac{1}{2}\int_{\mathbb{R}^N}V(x)w_n^2{\rm d}x\leq \frac{3}{4}C_6+C_7+c+o_n(1), \end{matrix}$
(4.11) $ \begin{matrix} \frac{1}{2}\int_{\mathbb{R}^N}|\nabla v_n|^{2}{\rm d}x+ \frac{1}{2}\int_{\mathbb{R}^N}V(x)f^{2}(v_n){\rm d}x\leq \frac{3}{4}C_6+C_7+c+o_n(1). \end{matrix}$
因此 $\{v_n\}$ 在 $E$ 中有界. 证毕.
引理4.2 假设 (V), (G1), (G2), (AR) 条件成立, $\{v_n\}$ 是 $I$ 的一个 $(PS)_c$ 序列, 那么 $\{v_n\}$ 在 $E$ 中有界.
证 类似于引理 4.1 的证明, 我们只需要得到下列积分的有界性
$\begin{eqnarray*} \int_{\mathbb{R}^N}|\nabla v_n|^{2}{\rm d}x+ \int_{\mathbb{R}^N}V(x)f^{2}(v_n){\rm d}x. \end{eqnarray*}$
$\begin{eqnarray*} I(v_n)&=&\frac{1}{2}\int_{\mathbb{R}^N}|\nabla v_n|^{2}{\rm d}x+ \frac{1}{2}\int_{\mathbb{R}^N}V(x)f^{2}(v_n){\rm d}x\nonumber\\ &&-\int_{\mathbb{R}^N}G(x, f(v_n)){\rm d}x -\int_{\mathbb{R}^N}h(x)f(v_n){\rm d}x=c+o_n(1). \end{eqnarray*}$
$\begin{eqnarray*} \langle I'(v_n), \varphi\rangle&=&\int_{\mathbb{R}^N}\bigg[\nabla v_n\cdot\nabla \varphi+V(x)f(v_n)f'(v_n)\varphi\bigg] {\rm d}x\nonumber\\ &&-\int_{\mathbb{R}^N}\bigg[g(x, f(v_n))f'(v_n)\varphi+h(x)f(v_n)f'(v_n)\varphi \bigg]{\rm d}x=o_n(1). \end{eqnarray*}$
$\varphi=\varphi_n=\sqrt{1+2f^{2}(v_n)}f(v_n)=\frac{f(v_n)}{f'(v_n)}.$
$\begin{eqnarray*} c+o_n(1)&=&I(v_n)-\frac{1}{\mu}\langle I'(v_n), \varphi_n\rangle\nonumber\\ &=&\int_{\mathbb{R}^N}\bigg[\frac{1}{2}-\frac{1}{\mu}\bigg(\frac{2f^{2}(v_n)}{1+2f^{2}(v_n)}\bigg)\bigg]|\nabla v_n|^{2}{\rm d}x+\bigg(\frac{1}{2}-\frac{1}{\mu}\bigg)\int_{\mathbb{R}^N}V(x)f^{2}(v_n){\rm d}x\nonumber\\ &&+\int_{\mathbb{R}^N}\frac{1}{\mu}g(x, f(v_n))f(v_n)-G(x, f(v_n)){\rm d}x\nonumber\nonumber\\ &&+\bigg(\frac{1}{\mu}-1\bigg)\int_{\mathbb{R}^N}h(x)f(v_n){\rm d}x\nonumber\\ &\geq&\frac{\mu-4}{2\mu}\int_{\mathbb{R}^N}|\nabla v_n|^{2}{\rm d}x+\bigg(\frac{1}{2}-\frac{1}{\mu}\bigg)\int_{\mathbb{R}^N}V(x)f^{2}(v_n){\rm d}x\nonumber\\ &&-\bigg(1-\frac{1}{\mu}\bigg)\int_{\mathbb{R}^N}h(x)f(v_n){\rm d}x. \end{eqnarray*}$
$\begin{eqnarray*} &&\frac{\mu-4}{2\mu}\int_{\mathbb{R}^N}|\nabla v_n|^{2}{\rm d}x+\frac{\mu-2}{2\mu}\int_{\mathbb{R}^N}V(x)f^{2}(v_n){\rm d}x\\ &\leq& c+o_n(1)+\bigg(1-\frac{1}{\mu}\bigg)\int_{\mathbb{R}^N}h(x)f(v_n){\rm d}x\\ &\leq& c+o_n(1)+\bigg(1-\frac{1}{\mu}\bigg)\|h\|_2\|f(v_n)\|_{2}\\ &\leq&c+o_n(1)+C m_0 \bigg(\int_{\mathbb{R}^N}|\nabla v_n|^{2}{\rm d}x+ \int_{\mathbb{R}^N}V(x)f^{2}(v_n){\rm d}x\bigg)^{\frac{1}{2}}, \end{eqnarray*}$
其中 $m_0$ 由引理 3.1 所给出. 根据上述不等式, 可得
$\begin{eqnarray*} \int_{\mathbb{R}^N}|\nabla v_n|^{2}{\rm d}x+ \int_{\mathbb{R}^N}V(x)f^{2}(v_n){\rm d}x \end{eqnarray*}$
引理4.3 假设 (V), (G1), (G2) 条件成立, $v_n\in E$ 是 $I$ 的一个 $(PS)_c$ 序列, 那么 $\{v_n\}$ 在 $E$ 中有一个强收敛的子列.
证 因为 $\{v_n\}$ 在 $E$ 中有界, 所以存在弱收敛的子列, 不妨仍记作 $v_{n}$, 即在 $E$ 中, $v_{n}\rightharpoonup v$. 根据引理 2.2, 对任意的 $ s\in[2,2^{\ast})$, $v_n\rightarrow v$ 在 $L^s(\mathbb{R}^N)$ 是成立的, 并且 $v_n\rightarrow v$ 在 $\mathbb{R}^N$ 中几乎处处成立. 我们证明, 存在 $C_{0}>0$ 使得
(4.12) $ \begin{matrix} &&\int_{\mathbb{R}^N}|\nabla (v_n-v)|^{2}{\rm d}x+\int_{\mathbb{R}^N}V(x)f(v_n)f'(v_n)(v_n-v){\rm d}x\nonumber\\ &&-\int_{\mathbb{R}^N}V(x)f(v)f'(v)(v_n-v){\rm d}x\geq C_{0}\|v_n-v\|^{2}. \end{matrix}$
假设 $v_n\neq v$, (如果 $v_n=v$, 结论显然成立). 令
$\begin{eqnarray*} \alpha_n=\frac{v_n-v}{\|v_n-v\|},\ \ \ \beta_n=\frac{f(v_n)f'(v_n)-f(v)f'(v)}{v_n-v}. \end{eqnarray*}$
仍然借助于反证法来证, 假设当 $n\rightarrow\infty$ 时, 有
$\int_{\mathbb{R}^N}|\nabla\alpha_n|^{2}+V(x)\beta_n\alpha_n^{2}{\rm d}x\rightarrow0.$
$\frac{\rm d}{{\rm d}t}(f(t)f'(t))=f(t)f"(t)+(f'(t))^{2}=\frac{1}{(1+2f^{2}(t))^{2}}>0,$
所以 $f(t)f'(t)$ 严格单调递增, 并且对于任意的 $C_{1}>0$, 存在 $\widetilde{\delta}>0$, 使得当 $|t|\leq C_{1}$ 时, 有
$\frac{\rm d}{{\rm d}t}(f(t)f'(t))\geq\widetilde{\delta}.$
因此 $\beta_n(x)$ 是正的. 由此可得
$\int_{\mathbb{R}^N}|\nabla\alpha_n|^{2}\rightarrow0, \int_{\mathbb{R}^N} V(x)\beta_n\alpha_n^{2}{\rm d}x\rightarrow0,$
(4.13) $ \begin{matrix} \int_{\mathbb{R}^N}V(x) \alpha_n^{2}{\rm d}x\rightarrow1. \end{matrix}$
令 $\Omega_1:=\{x\in\mathbb{R}^N:|v_n|\geq C_{2}$ 或 $|v|\geq C_{2}$, $\Omega_2:=\mathbb{R}^N\setminus\Omega_1$. 并且对任意的 $\varepsilon>0$, 选取适当的 $C_{2}$, 使得 $|\Omega_1|<\varepsilon$. 由拉格朗日中值定理可得
(4.14) $ \begin{matrix} \widetilde{\delta}\int_{\Omega_2}V(x)\alpha_n^{2}{\rm d}x\leq\int_{\Omega_2}V(x)\beta_n\alpha_n^{2}{\rm d}x\rightarrow0. \end{matrix}$
根据积分的绝对连续性, 我们可以选取 $\varepsilon_1$ 足够小, 使得 $meas(\Omega_1)<\varepsilon_1$, 再根据 Hölder 不等式, 有
(4.15) $ \begin{matrix} \int_{\Omega_1}V(x)\alpha_n^{2}{\rm d}x\leq \varepsilon_1^{\frac{r-2}{r}}\|V(x)\alpha_n^{2}\|_{r}^{2}\leq\frac{1}{3}. \end{matrix}$
(4.16) $ \begin{matrix} \int_{\mathbb{R}^N} V(x)\alpha_n^{2}{\rm d}x=\int_{\Omega_1}V(x)\alpha_n^{2}{\rm d}x+\int_{\Omega_2}V(x)\alpha_n^{2}{\rm d}x\leq\frac{1}{3}+o_n(1). \end{matrix}$
由 (4.13) 和 (4.16) 式得: $1\leq 1/3$, 因此 (4.12) 式是成立的. 根据条件 (G2), 引理 2.1 的性质 (2), (3), (8) 和 Hölder 不等式, 可得
(4.17) $ \begin{matrix} &&\bigg|\int_{\mathbb{R}^N}\big(g(x, f(v_n))f'(v_n)-g(x, f(v))f'(v)\big)(v_n-v){\rm d}x\bigg|\nonumber\\ &\leq&\int_{\mathbb{R}^N}C_3(|v_n|+|v_n|^{\frac{p}{2}-1}+|v|+|v|^{\frac{p}{2}-1})|v_n-v|{\rm d}x\nonumber\\ &=&C_3\int_{\mathbb{R}^N}(|v_n|+|v|)|v_n-v|+(|v_n|^{\frac{p}{2}-1}+|v|^{\frac{p}{2}-1})|v_n-v|{\rm d}x\nonumber\\ &\leq&C_3((\|v_n\|_{2}+\|v\|_{2})\|v_n-v\|_{2}+(\|v_n\|_{\frac{p}{2}}^{\frac{p-2}{2}}+\|v\|_{\frac{p}{2}}^{\frac{p-2}{2}})\|v_n-v\|_{\frac{p}{2}})\nonumber\\ &=&o_n(1), \end{matrix}$
(4.18) $ \begin{matrix} &&\bigg|\int_{\mathbb{R}^N}h(x)(f(v_n)f'(v_n)-f(v)f'(v))(v_n-v){\rm d}x\bigg|\nonumber\\ &\leq&\int_{\mathbb{R}^N}|h(x)(f(v_n)f'(v_n)+f(v)f'(v))(v_n-v)|{\rm d}x\nonumber\\ &\leq&\int_{\mathbb{R}^N}h(x)2^\frac{1}{4}(|v_n|^\frac{1}{2}+|v|^\frac{1}{2})(v_n-v){\rm d}x\nonumber\\ &\leq&C_4\|h\|_2(\|v_n\|^s_{\frac{s}{2}}+\|v\|^s_{\frac{s}{2}})\|v_n-v\|_{2^*-1}\nonumber\\ &=&o_n(1), \end{matrix}$
其中 $\frac{1}{2}+\frac{1}{s}+\frac{1}{2^*-1}=1$. 因此, 由 (4.12), (4.17) 和 (4.18) 式得
$\begin{eqnarray*} o_n(1)&=&\langle I'(v_n)-I'(v), v_n-v\rangle\\ &=&\int_{\mathbb{R}^N}(|\nabla (v_n-v)|^{2}+V(x)(f(v_n)f'(v_n)-f(v)f'(v))(v_n-v)){\rm d}x\\ &-&\int_{\mathbb{R}^N}(g(x, f(v_n))f'(v_n)-g(x, f(v))f'(v))(v_n-v){\rm d}x\\ &-&\int_{\mathbb{R}^N}h(x)(f(v_n)f'(v_n)-f(v)f'(v))(v_n-v){\rm d}x\\ &\geq&C_{0}\|v_n-v\|^{2}+o_n(1). \end{eqnarray*}$
由此可知: 当 $n\rightarrow\infty$ 时, 有 $\|v_n-v\|\rightarrow0$. 证毕.
5 主要结果的证明
第一步 存在 $v_0\in E$, 使得 $I(v_0)>0$ 且 $I'(v_0)=0$.
事实上, 根据引理 3.1 和引理 3.2, 我们可以得到一个 $(PS)_c$ 序列. 结合引理 4.1 与引理 4.3, 可得 $I$ 满足 (PS) 条件. 然后根据山路定理 (引理 2.3), 我们可以得到一个能量为正的解.
第二步 存在 $\tilde{v}_0\in E$, 使得 $I(\tilde{v}_0)<0$ 且 $I'(\tilde{v}_0)=0$. 根据条件 (G1)-(G3) 可得, 存在两个正常数 $C_{1}, C_{2}$, 使得
$G(x, v)\geq C_{1}|v|^4-C_{2}|v|^2,$
关于 $(x,v)\in\mathbb{R}^N\times\mathbb{R}$ 一致成立. 由于 $h\in L^2(\mathbb{R}^N)$ 并且 $h\not\equiv0$, 我们可以适当选取 $\omega\in E$ 使得
$\int_{\mathbb{R}^N}h(x)\omega(x){\rm d}x>0.$
将上述两个不等式与引理 2.1 的性质 (3), (7) 相结合可知, 当 $t>0$ 足够小时, 有
$\begin{eqnarray*} I(t\omega)&\leq&\frac{t^2}{2}\int_{\mathbb{R}^N}|\nabla \omega|^{2}{\rm d}x+\frac{t^2}{2}\int_{\mathbb{R}^N}V(x)f^{2}(\omega){\rm d}x\\ &&-t^{4}C_{1}C\|\omega\|_4^4+t^{2}C_{2}\|\omega\|_2^2-tC\int_{\mathbb{R}^N}h(x)f(\omega){\rm d}x<0. \end{eqnarray*}$
$c_1=\inf\{I(v):v\in\overline{B_{\rho_0}}\}<0,$
其中 $\rho_0>0$ 由引理 3.1 给出, $B_{\rho_0}=\{v\in E:\|v\|<\rho_0\}$.
根据 Ekeland 变分原理, 存在一个序列 $\{v_n\}\subset\overline{B_{\rho}}$, 对于任意的 $z\in\overline{B_{\rho_0}}$, 有
$c_1\leq I(v_n)<c_1+\frac{1}{n},$
$I(z)\geq I(v_n)-\frac{1}{n}\|z-v_n\|.$
则 $\{v_n\}$ 是 $I$ 的一个有界的 Palais-Smale 序列. 因此, 由引理 4.3 可知, 存在 $\tilde{v}_0\in E$ 使得 $I(\tilde{v}_0)=c_1<0$ 且 $I'(\tilde{v}_0)=0$. 证毕.
定理 1.2 的证明 此定理的证明过程类似于定理 1.1 的证明. 首先, 由引理 3.1 和引理 3.3 可以得到一个 $(PS)_c$ 序列. 然后结合引理 4.2 和引理 4.3, 可得 $I$ 满足 (PS) 条件. 因此, 根据山路定理, 可以得到一个能量为正的解. 此外, 根据 Ekeland 变分原理, 可以得到一个能量为负的解. 证毕.
参考文献
View Option
[1]
Ambrosetti A , Rabinowitz P H . Dual variational methods in critical point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J Funct Anal , 1973 , 14: 349-381
[本文引用: 1]
[2]
Adachi S , Watanabe T . Uniqueness of the ground state solutions of quasilinear Schrödinger equations
Nonlinear Anal , 2012 , 75: 819-833
[本文引用: 3]
[3]
Colin M , Jeanjean L . Solutions for a quasilinear Schrödinger equation: A dual approach
Nonlinear Anal: TMA , 2004 , 56: 213-226
[本文引用: 5]
[4]
Chen S J , Tang C L . Multiple solutions for nonhomogeneous Schrödinger-Maxwell and Klein-Gordon-Maxwell equations on $\mathbb{R}^3$
Nonlinear Differ Equ Appl , 2010 , 17: 559-574
[本文引用: 2]
[5]
do $\mathrm{\acute{O}}$ J M , Severo U . Quasilinear Schrödinger equations involving concave and convex nonlinearities
Commun Pure Appl Anal , 2009 , 8: 621-644
[本文引用: 1]
[6]
Fang X D , Han Z Q . Existence of nontrivial solutions for a quasilinear Schrödinger equations with sign-changing potential
Electronic Journal of Differential Equations , 2014 , 5: 1-8
[本文引用: 3]
[7]
Fang X D , Szulkin A . Multiple solutions for a quasilinear Schrödinger equation
J Differential Equations , 2013 , 254: 2015 -2032
DOI:10.1016/j.jde.2012.11.017
URL
[8]
Gladiali F , Squassina M . Uniqueness of ground states for a class of quasi-linear elliptic equations
Adv Nonlinear Anal , 2012 , 1: 159-179
[本文引用: 3]
[9]
Huang L X , Wu X P , Tang C L . Multiple positive solutions for nonhomogeneous Schrödinger-Poisson systems with Berestycki-Lions type conditions
Electronic Journal of Differential Equations , 2021 , 1: 1-14
[本文引用: 1]
[10]
Liu X Q , Liu J Q , Wang Z Q . Quasilinear elliptic equations via perturbation method
Proc Amer Math Soc , 2013 , 141: 253-263
[本文引用: 2]
[11]
Liu J Q , Liu X Q , Wang Z Q . Multiple sign-changing solutions for quasilinear elliptic equations via perturbation method
Comm 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 , 2014 , 39: 2216 -2239
DOI:10.1080/03605302.2014.942738
URL
[本文引用: 2]
[12]
Liu X Q , Liu J Q , Wang Z Q . Quasilinear elliptic equations with critical growth via perturbation method
Journal of Differential Equations , 2013 , 254: 102-124
[本文引用: 2]
[13]
Liu J Q , Wang Z Q . Soliton solutions for quasilinear Schrödinger equations, I. Proc Amer Math Soc , 2003 , 131: 441-448
[本文引用: 2]
[14]
Liu J Q , Wang Y Q , Wang Z Q . Solutions for quasilinear Schrödinger equations via the Nehari method
Comm 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 , 2004 , 29: 879-901
[本文引用: 2]
[15]
Liang R , Shang T T . Multiple solutions for nonhomogeneous Schrödinger equations
Mediterr J Math , 2021 , 21: 1-15
[本文引用: 4]
[16]
Poppenberg M , Schmitt K , Wang Z Q . On the existence of soliton solutions to quasilinear Schrödinger equations
Calc Var 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 , 2002 , 14: 329-344
[本文引用: 2]
[17]
Silva E A B , Vieira G F . Quasilinear asymptotically periodic Schrödinger equations with critical growth
Calc Var 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 , 2010 , 39: 1-33
[本文引用: 2]
[18]
Wang J X , Gao Q , Wang L . Ground state solutions for a quasilinear Schrödinger equation with singular coefficients
Electronic Journal of Differential Equations , 2017 , 114: 1-15
[本文引用: 1]
[19]
Wu K , Zhou F . Existence of ground state solutions for a quasilinear Schrödinger equation with critical growth
Computers and Mathematics with Applications , 2015 , 69: 81-88
[本文引用: 1]
[20]
Yang M B . Existence of solutions for a quasilinear Schrödinger equation with subcritical nonlinearities
Nonlinear Analysis , 2012 , 75: 5362-5373
[本文引用: 1]
[21]
Zhu X P . A perturbation result on positive entire solutions of a semilinear elliptic equation
Journal of Differential Equations , 1991 , 92: 163-178
[本文引用: 2]
[22]
Zhu X Q , Zhou H S . Existence of multiple positive solutions of inhomogeneous semilinear elliptic problems in unbounded domains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Edinburgh , 1990 , 115: 301-318
[本文引用: 2]
[23]
Zou W M , Schechter M . Critical Point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s . New York : Springer , 2006
[本文引用: 1]
Dual variational methods in critical point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1
1973
... 引理2.3 (山路定理 [1 ]) 设 $E$ 是 Banach 空间, $I\in C^1(E, \mathbb{R})$. 设 $S$ 是 $E$ 的一个闭子集, 将 $E$ 分为两个不同的连通分支 $E_{1}$ 和 $E_{2}$. 假设 $I(0) = 0 $ 并且 $I$ 满足下面的山路几何结构 ...
Uniqueness of the ground state solutions of quasilinear Schr?dinger equations
3
2012
... 当 $h(x)\equiv0$, 位势 $V$ 和非线性项 $g$ 满足不同的假设条件时, 人们对问题 (1.1) 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参见文献 [2 ],[3 ],[8 ],[10 ],[11 ],[12 ],[13 ],[14 ],[16 ],[17 ]. 比较经典的结果是文献 [16 ], 为了克服拟线性项 $\Delta (u^2)u$ 所带来的困难, 作者采用约束极小的方法, 得到解的存在性与拉格朗日乘子有关, 并且限制在一维空间中讨论. 随后, 文献 [13 ] 将他们的结果推广到了高维空间. 在文献 [2 ],[8 ] 中, 作者通过变量代换方法将方程 (1.1) 转化为半线性方程, 得到了拟线性方程基态解的唯一性, 该方法更加简单有效, 所得到的结论也更加丰富 (见文献 [2 ],[3 ],[8 ],[14 ],[17 ]). 文献 [10 ],[11 ],[12 ] 采用扰动方法, 得到一系列存在性结果, 该方法包含逼近的思想, 有一定难度, 但是可以处理更加复杂的拟线性问题. 关于强制位势的结果, 我们主要关注文献 [18 ],[19 ], 这两个结果分别讨论具有奇异扰动和临界增长的拟线性薛定谔方程. ...
... ] 将他们的结果推广到了高维空间. 在文献 [2 ],[8 ] 中, 作者通过变量代换方法将方程 (1.1) 转化为半线性方程, 得到了拟线性方程基态解的唯一性, 该方法更加简单有效, 所得到的结论也更加丰富 (见文献 [2 ],[3 ],[8 ],[14 ],[17 ]). 文献 [10 ],[11 ],[12 ] 采用扰动方法, 得到一系列存在性结果, 该方法包含逼近的思想, 有一定难度, 但是可以处理更加复杂的拟线性问题. 关于强制位势的结果, 我们主要关注文献 [18 ],[19 ], 这两个结果分别讨论具有奇异扰动和临界增长的拟线性薛定谔方程. ...
... ] 中, 作者通过变量代换方法将方程 (1.1) 转化为半线性方程, 得到了拟线性方程基态解的唯一性, 该方法更加简单有效, 所得到的结论也更加丰富 (见文献 [2 ],[3 ],[8 ],[14 ],[17 ]). 文献 [10 ],[11 ],[12 ] 采用扰动方法, 得到一系列存在性结果, 该方法包含逼近的思想, 有一定难度, 但是可以处理更加复杂的拟线性问题. 关于强制位势的结果, 我们主要关注文献 [18 ],[19 ], 这两个结果分别讨论具有奇异扰动和临界增长的拟线性薛定谔方程. ...
Solutions for a quasilinear Schr?dinger equation: A dual approach
5
2004
... 当 $h(x)\equiv0$, 位势 $V$ 和非线性项 $g$ 满足不同的假设条件时, 人们对问题 (1.1) 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参见文献 [2 ],[3 ],[8 ],[10 ],[11 ],[12 ],[13 ],[14 ],[16 ],[17 ]. 比较经典的结果是文献 [16 ], 为了克服拟线性项 $\Delta (u^2)u$ 所带来的困难, 作者采用约束极小的方法, 得到解的存在性与拉格朗日乘子有关, 并且限制在一维空间中讨论. 随后, 文献 [13 ] 将他们的结果推广到了高维空间. 在文献 [2 ],[8 ] 中, 作者通过变量代换方法将方程 (1.1) 转化为半线性方程, 得到了拟线性方程基态解的唯一性, 该方法更加简单有效, 所得到的结论也更加丰富 (见文献 [2 ],[3 ],[8 ],[14 ],[17 ]). 文献 [10 ],[11 ],[12 ] 采用扰动方法, 得到一系列存在性结果, 该方法包含逼近的思想, 有一定难度, 但是可以处理更加复杂的拟线性问题. 关于强制位势的结果, 我们主要关注文献 [18 ],[19 ], 这两个结果分别讨论具有奇异扰动和临界增长的拟线性薛定谔方程. ...
... ],[3 ],[8 ],[14 ],[17 ]). 文献 [10 ],[11 ],[12 ] 采用扰动方法, 得到一系列存在性结果, 该方法包含逼近的思想, 有一定难度, 但是可以处理更加复杂的拟线性问题. 关于强制位势的结果, 我们主要关注文献 [18 ],[19 ], 这两个结果分别讨论具有奇异扰动和临界增长的拟线性薛定谔方程. ...
... 该泛函在空间 $ H^1(\mathbb{R}^N)$ 中可能没有定义. 为了找到合适的函数空间来讨论 $J(u)$ 的临界点, 我们借助文献 [3 ] 中给出的变量代换的方法. 令 $u:=f(v)$, 其中 $f$ 由如下的微分方程所确定 ...
... 显然 $I(v)=J(u)=J(f(v))$, 且 $I$ 在 $E$ 中有定义. 在假设条件 (G1), (G2) 下, $I\in C^1(E, \mathbb{R})$. 此外, 如果 $v$ 是泛函 $I$ 的临界点, 那么函数 $u=f(v)$ 是问题 $ (1.1)$ 的解 (参见文献 [3 ]). ...
... 下面给出 $f$ 的相关性质, 具体的证明参见文献 [3 ] 和 [5 ]. ...
Multiple solutions for nonhomogeneous Schr?dinger-Maxwell and Klein-Gordon-Maxwell equations on $\mathbb{R}^3$
2
2010
... 当 $h(x)\not\equiv0$ 时, 针对方程 (1.1) 的结论不多. 我们所知的结果仅有文献 [6 ],[15 ], 其中, 在文献 [6 ] 中, 作者通过山路定理证明了带有变号位势的方程 (1.1)有一个非平凡解. 但一般来说, 非线性项是非齐次的情况时, 方程应该有两个解, 参见文献 [4 ],[9 ],[21 ],[22 ]. 其中, 文献 [21 ],[22 ] 讨论的是半线性薛定谔方程, 文献 [4 ], 19 分别考虑的是 Schrödinger-Poisson 和 Klein-Gordon-Maxwell 方程, 上述文献中, 都得到了相应方程的两个解. 由此产生的一个自然问题是: 在适当的条件下, 方程 (1.1) 是否也有两个解? 答案是肯定的. 受上述结果的启发, 我们考虑方程 (1.1) 的非齐次情况, 并得到了两个解, 分别是局部极小解和山路解. ...
... ] 讨论的是半线性薛定谔方程, 文献 [4 ], 19 分别考虑的是 Schrödinger-Poisson 和 Klein-Gordon-Maxwell 方程, 上述文献中, 都得到了相应方程的两个解. 由此产生的一个自然问题是: 在适当的条件下, 方程 (1.1) 是否也有两个解? 答案是肯定的. 受上述结果的启发, 我们考虑方程 (1.1) 的非齐次情况, 并得到了两个解, 分别是局部极小解和山路解. ...
Quasilinear Schr?dinger equations involving concave and convex nonlinearities
1
2009
... 下面给出 $f$ 的相关性质, 具体的证明参见文献 [3 ] 和 [5 ]. ...
Existence of nontrivial solutions for a quasilinear Schr?dinger equations with sign-changing potential
3
2014
... 当 $h(x)\not\equiv0$ 时, 针对方程 (1.1) 的结论不多. 我们所知的结果仅有文献 [6 ],[15 ], 其中, 在文献 [6 ] 中, 作者通过山路定理证明了带有变号位势的方程 (1.1)有一个非平凡解. 但一般来说, 非线性项是非齐次的情况时, 方程应该有两个解, 参见文献 [4 ],[9 ],[21 ],[22 ]. 其中, 文献 [21 ],[22 ] 讨论的是半线性薛定谔方程, 文献 [4 ], 19 分别考虑的是 Schrödinger-Poisson 和 Klein-Gordon-Maxwell 方程, 上述文献中, 都得到了相应方程的两个解. 由此产生的一个自然问题是: 在适当的条件下, 方程 (1.1) 是否也有两个解? 答案是肯定的. 受上述结果的启发, 我们考虑方程 (1.1) 的非齐次情况, 并得到了两个解, 分别是局部极小解和山路解. ...
... ], 其中, 在文献 [6 ] 中, 作者通过山路定理证明了带有变号位势的方程 (1.1)有一个非平凡解. 但一般来说, 非线性项是非齐次的情况时, 方程应该有两个解, 参见文献 [4 ],[9 ],[21 ],[22 ]. 其中, 文献 [21 ],[22 ] 讨论的是半线性薛定谔方程, 文献 [4 ], 19 分别考虑的是 Schrödinger-Poisson 和 Klein-Gordon-Maxwell 方程, 上述文献中, 都得到了相应方程的两个解. 由此产生的一个自然问题是: 在适当的条件下, 方程 (1.1) 是否也有两个解? 答案是肯定的. 受上述结果的启发, 我们考虑方程 (1.1) 的非齐次情况, 并得到了两个解, 分别是局部极小解和山路解. ...
... 注1.1 如上文所述, 通过以下的 Ambrosetti-Rabinowitz 条件, Fang 等[6 ] 得到了一个非平凡解. ...
Multiple solutions for a quasilinear Schr?dinger equation
0
2013
Uniqueness of ground states for a class of quasi-linear elliptic equations
3
2012
... 当 $h(x)\equiv0$, 位势 $V$ 和非线性项 $g$ 满足不同的假设条件时, 人们对问题 (1.1) 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参见文献 [2 ],[3 ],[8 ],[10 ],[11 ],[12 ],[13 ],[14 ],[16 ],[17 ]. 比较经典的结果是文献 [16 ], 为了克服拟线性项 $\Delta (u^2)u$ 所带来的困难, 作者采用约束极小的方法, 得到解的存在性与拉格朗日乘子有关, 并且限制在一维空间中讨论. 随后, 文献 [13 ] 将他们的结果推广到了高维空间. 在文献 [2 ],[8 ] 中, 作者通过变量代换方法将方程 (1.1) 转化为半线性方程, 得到了拟线性方程基态解的唯一性, 该方法更加简单有效, 所得到的结论也更加丰富 (见文献 [2 ],[3 ],[8 ],[14 ],[17 ]). 文献 [10 ],[11 ],[12 ] 采用扰动方法, 得到一系列存在性结果, 该方法包含逼近的思想, 有一定难度, 但是可以处理更加复杂的拟线性问题. 关于强制位势的结果, 我们主要关注文献 [18 ],[19 ], 这两个结果分别讨论具有奇异扰动和临界增长的拟线性薛定谔方程. ...
... ],[8 ] 中, 作者通过变量代换方法将方程 (1.1) 转化为半线性方程, 得到了拟线性方程基态解的唯一性, 该方法更加简单有效, 所得到的结论也更加丰富 (见文献 [2 ],[3 ],[8 ],[14 ],[17 ]). 文献 [10 ],[11 ],[12 ] 采用扰动方法, 得到一系列存在性结果, 该方法包含逼近的思想, 有一定难度, 但是可以处理更加复杂的拟线性问题. 关于强制位势的结果, 我们主要关注文献 [18 ],[19 ], 这两个结果分别讨论具有奇异扰动和临界增长的拟线性薛定谔方程. ...
... ],[8 ],[14 ],[17 ]). 文献 [10 ],[11 ],[12 ] 采用扰动方法, 得到一系列存在性结果, 该方法包含逼近的思想, 有一定难度, 但是可以处理更加复杂的拟线性问题. 关于强制位势的结果, 我们主要关注文献 [18 ],[19 ], 这两个结果分别讨论具有奇异扰动和临界增长的拟线性薛定谔方程. ...
Multiple positive solutions for nonhomogeneous Schr?dinger-Poisson systems with Berestycki-Lions type conditions
1
2021
... 当 $h(x)\not\equiv0$ 时, 针对方程 (1.1) 的结论不多. 我们所知的结果仅有文献 [6 ],[15 ], 其中, 在文献 [6 ] 中, 作者通过山路定理证明了带有变号位势的方程 (1.1)有一个非平凡解. 但一般来说, 非线性项是非齐次的情况时, 方程应该有两个解, 参见文献 [4 ],[9 ],[21 ],[22 ]. 其中, 文献 [21 ],[22 ] 讨论的是半线性薛定谔方程, 文献 [4 ], 19 分别考虑的是 Schrödinger-Poisson 和 Klein-Gordon-Maxwell 方程, 上述文献中, 都得到了相应方程的两个解. 由此产生的一个自然问题是: 在适当的条件下, 方程 (1.1) 是否也有两个解? 答案是肯定的. 受上述结果的启发, 我们考虑方程 (1.1) 的非齐次情况, 并得到了两个解, 分别是局部极小解和山路解. ...
Quasilinear elliptic equations via perturbation method
2
2013
... 当 $h(x)\equiv0$, 位势 $V$ 和非线性项 $g$ 满足不同的假设条件时, 人们对问题 (1.1) 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参见文献 [2 ],[3 ],[8 ],[10 ],[11 ],[12 ],[13 ],[14 ],[16 ],[17 ]. 比较经典的结果是文献 [16 ], 为了克服拟线性项 $\Delta (u^2)u$ 所带来的困难, 作者采用约束极小的方法, 得到解的存在性与拉格朗日乘子有关, 并且限制在一维空间中讨论. 随后, 文献 [13 ] 将他们的结果推广到了高维空间. 在文献 [2 ],[8 ] 中, 作者通过变量代换方法将方程 (1.1) 转化为半线性方程, 得到了拟线性方程基态解的唯一性, 该方法更加简单有效, 所得到的结论也更加丰富 (见文献 [2 ],[3 ],[8 ],[14 ],[17 ]). 文献 [10 ],[11 ],[12 ] 采用扰动方法, 得到一系列存在性结果, 该方法包含逼近的思想, 有一定难度, 但是可以处理更加复杂的拟线性问题. 关于强制位势的结果, 我们主要关注文献 [18 ],[19 ], 这两个结果分别讨论具有奇异扰动和临界增长的拟线性薛定谔方程. ...
... ]). 文献 [10 ],[11 ],[12 ] 采用扰动方法, 得到一系列存在性结果, 该方法包含逼近的思想, 有一定难度, 但是可以处理更加复杂的拟线性问题. 关于强制位势的结果, 我们主要关注文献 [18 ],[19 ], 这两个结果分别讨论具有奇异扰动和临界增长的拟线性薛定谔方程. ...
Multiple sign-changing solutions for quasilinear elliptic equations via perturbation method
2
2014
... 当 $h(x)\equiv0$, 位势 $V$ 和非线性项 $g$ 满足不同的假设条件时, 人们对问题 (1.1) 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参见文献 [2 ],[3 ],[8 ],[10 ],[11 ],[12 ],[13 ],[14 ],[16 ],[17 ]. 比较经典的结果是文献 [16 ], 为了克服拟线性项 $\Delta (u^2)u$ 所带来的困难, 作者采用约束极小的方法, 得到解的存在性与拉格朗日乘子有关, 并且限制在一维空间中讨论. 随后, 文献 [13 ] 将他们的结果推广到了高维空间. 在文献 [2 ],[8 ] 中, 作者通过变量代换方法将方程 (1.1) 转化为半线性方程, 得到了拟线性方程基态解的唯一性, 该方法更加简单有效, 所得到的结论也更加丰富 (见文献 [2 ],[3 ],[8 ],[14 ],[17 ]). 文献 [10 ],[11 ],[12 ] 采用扰动方法, 得到一系列存在性结果, 该方法包含逼近的思想, 有一定难度, 但是可以处理更加复杂的拟线性问题. 关于强制位势的结果, 我们主要关注文献 [18 ],[19 ], 这两个结果分别讨论具有奇异扰动和临界增长的拟线性薛定谔方程. ...
... ],[11 ],[12 ] 采用扰动方法, 得到一系列存在性结果, 该方法包含逼近的思想, 有一定难度, 但是可以处理更加复杂的拟线性问题. 关于强制位势的结果, 我们主要关注文献 [18 ],[19 ], 这两个结果分别讨论具有奇异扰动和临界增长的拟线性薛定谔方程. ...
Quasilinear elliptic equations with critical growth via perturbation method
2
2013
... 当 $h(x)\equiv0$, 位势 $V$ 和非线性项 $g$ 满足不同的假设条件时, 人们对问题 (1.1) 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参见文献 [2 ],[3 ],[8 ],[10 ],[11 ],[12 ],[13 ],[14 ],[16 ],[17 ]. 比较经典的结果是文献 [16 ], 为了克服拟线性项 $\Delta (u^2)u$ 所带来的困难, 作者采用约束极小的方法, 得到解的存在性与拉格朗日乘子有关, 并且限制在一维空间中讨论. 随后, 文献 [13 ] 将他们的结果推广到了高维空间. 在文献 [2 ],[8 ] 中, 作者通过变量代换方法将方程 (1.1) 转化为半线性方程, 得到了拟线性方程基态解的唯一性, 该方法更加简单有效, 所得到的结论也更加丰富 (见文献 [2 ],[3 ],[8 ],[14 ],[17 ]). 文献 [10 ],[11 ],[12 ] 采用扰动方法, 得到一系列存在性结果, 该方法包含逼近的思想, 有一定难度, 但是可以处理更加复杂的拟线性问题. 关于强制位势的结果, 我们主要关注文献 [18 ],[19 ], 这两个结果分别讨论具有奇异扰动和临界增长的拟线性薛定谔方程. ...
... ],[12 ] 采用扰动方法, 得到一系列存在性结果, 该方法包含逼近的思想, 有一定难度, 但是可以处理更加复杂的拟线性问题. 关于强制位势的结果, 我们主要关注文献 [18 ],[19 ], 这两个结果分别讨论具有奇异扰动和临界增长的拟线性薛定谔方程. ...
2
2003
... 当 $h(x)\equiv0$, 位势 $V$ 和非线性项 $g$ 满足不同的假设条件时, 人们对问题 (1.1) 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参见文献 [2 ],[3 ],[8 ],[10 ],[11 ],[12 ],[13 ],[14 ],[16 ],[17 ]. 比较经典的结果是文献 [16 ], 为了克服拟线性项 $\Delta (u^2)u$ 所带来的困难, 作者采用约束极小的方法, 得到解的存在性与拉格朗日乘子有关, 并且限制在一维空间中讨论. 随后, 文献 [13 ] 将他们的结果推广到了高维空间. 在文献 [2 ],[8 ] 中, 作者通过变量代换方法将方程 (1.1) 转化为半线性方程, 得到了拟线性方程基态解的唯一性, 该方法更加简单有效, 所得到的结论也更加丰富 (见文献 [2 ],[3 ],[8 ],[14 ],[17 ]). 文献 [10 ],[11 ],[12 ] 采用扰动方法, 得到一系列存在性结果, 该方法包含逼近的思想, 有一定难度, 但是可以处理更加复杂的拟线性问题. 关于强制位势的结果, 我们主要关注文献 [18 ],[19 ], 这两个结果分别讨论具有奇异扰动和临界增长的拟线性薛定谔方程. ...
... ], 为了克服拟线性项 $\Delta (u^2)u$ 所带来的困难, 作者采用约束极小的方法, 得到解的存在性与拉格朗日乘子有关, 并且限制在一维空间中讨论. 随后, 文献 [13 ] 将他们的结果推广到了高维空间. 在文献 [2 ],[8 ] 中, 作者通过变量代换方法将方程 (1.1) 转化为半线性方程, 得到了拟线性方程基态解的唯一性, 该方法更加简单有效, 所得到的结论也更加丰富 (见文献 [2 ],[3 ],[8 ],[14 ],[17 ]). 文献 [10 ],[11 ],[12 ] 采用扰动方法, 得到一系列存在性结果, 该方法包含逼近的思想, 有一定难度, 但是可以处理更加复杂的拟线性问题. 关于强制位势的结果, 我们主要关注文献 [18 ],[19 ], 这两个结果分别讨论具有奇异扰动和临界增长的拟线性薛定谔方程. ...
Solutions for quasilinear Schr?dinger equations via the Nehari method
2
2004
... 当 $h(x)\equiv0$, 位势 $V$ 和非线性项 $g$ 满足不同的假设条件时, 人们对问题 (1.1) 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参见文献 [2 ],[3 ],[8 ],[10 ],[11 ],[12 ],[13 ],[14 ],[16 ],[17 ]. 比较经典的结果是文献 [16 ], 为了克服拟线性项 $\Delta (u^2)u$ 所带来的困难, 作者采用约束极小的方法, 得到解的存在性与拉格朗日乘子有关, 并且限制在一维空间中讨论. 随后, 文献 [13 ] 将他们的结果推广到了高维空间. 在文献 [2 ],[8 ] 中, 作者通过变量代换方法将方程 (1.1) 转化为半线性方程, 得到了拟线性方程基态解的唯一性, 该方法更加简单有效, 所得到的结论也更加丰富 (见文献 [2 ],[3 ],[8 ],[14 ],[17 ]). 文献 [10 ],[11 ],[12 ] 采用扰动方法, 得到一系列存在性结果, 该方法包含逼近的思想, 有一定难度, 但是可以处理更加复杂的拟线性问题. 关于强制位势的结果, 我们主要关注文献 [18 ],[19 ], 这两个结果分别讨论具有奇异扰动和临界增长的拟线性薛定谔方程. ...
... ],[14 ],[17 ]). 文献 [10 ],[11 ],[12 ] 采用扰动方法, 得到一系列存在性结果, 该方法包含逼近的思想, 有一定难度, 但是可以处理更加复杂的拟线性问题. 关于强制位势的结果, 我们主要关注文献 [18 ],[19 ], 这两个结果分别讨论具有奇异扰动和临界增长的拟线性薛定谔方程. ...
Multiple solutions for nonhomogeneous Schr?dinger equations
4
2021
... 当 $h(x)\not\equiv0$ 时, 针对方程 (1.1) 的结论不多. 我们所知的结果仅有文献 [6 ],[15 ], 其中, 在文献 [6 ] 中, 作者通过山路定理证明了带有变号位势的方程 (1.1)有一个非平凡解. 但一般来说, 非线性项是非齐次的情况时, 方程应该有两个解, 参见文献 [4 ],[9 ],[21 ],[22 ]. 其中, 文献 [21 ],[22 ] 讨论的是半线性薛定谔方程, 文献 [4 ], 19 分别考虑的是 Schrödinger-Poisson 和 Klein-Gordon-Maxwell 方程, 上述文献中, 都得到了相应方程的两个解. 由此产生的一个自然问题是: 在适当的条件下, 方程 (1.1) 是否也有两个解? 答案是肯定的. 受上述结果的启发, 我们考虑方程 (1.1) 的非齐次情况, 并得到了两个解, 分别是局部极小解和山路解. ...
... 注1.2 在文献 [15 ] 中, 作者需要条件 (G3), (G4) 和下面的假设 ...
... 该条件在文献 [15 ] 中非常重要, 用于证明 $(PS)_c$ 序列的有界性. 在本文中, (G3)$'$ 条件是不需要的. 此外, 与文献 [15 ] 相比, 我们的结果更加丰富. ...
... ] 中非常重要, 用于证明 $(PS)_c$ 序列的有界性. 在本文中, (G3)$'$ 条件是不需要的. 此外, 与文献 [15 ] 相比, 我们的结果更加丰富. ...
On the existence of soliton solutions to quasilinear Schr?dinger equations
2
2002
... 当 $h(x)\equiv0$, 位势 $V$ 和非线性项 $g$ 满足不同的假设条件时, 人们对问题 (1.1) 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参见文献 [2 ],[3 ],[8 ],[10 ],[11 ],[12 ],[13 ],[14 ],[16 ],[17 ]. 比较经典的结果是文献 [16 ], 为了克服拟线性项 $\Delta (u^2)u$ 所带来的困难, 作者采用约束极小的方法, 得到解的存在性与拉格朗日乘子有关, 并且限制在一维空间中讨论. 随后, 文献 [13 ] 将他们的结果推广到了高维空间. 在文献 [2 ],[8 ] 中, 作者通过变量代换方法将方程 (1.1) 转化为半线性方程, 得到了拟线性方程基态解的唯一性, 该方法更加简单有效, 所得到的结论也更加丰富 (见文献 [2 ],[3 ],[8 ],[14 ],[17 ]). 文献 [10 ],[11 ],[12 ] 采用扰动方法, 得到一系列存在性结果, 该方法包含逼近的思想, 有一定难度, 但是可以处理更加复杂的拟线性问题. 关于强制位势的结果, 我们主要关注文献 [18 ],[19 ], 这两个结果分别讨论具有奇异扰动和临界增长的拟线性薛定谔方程. ...
... ]. 比较经典的结果是文献 [16 ], 为了克服拟线性项 $\Delta (u^2)u$ 所带来的困难, 作者采用约束极小的方法, 得到解的存在性与拉格朗日乘子有关, 并且限制在一维空间中讨论. 随后, 文献 [13 ] 将他们的结果推广到了高维空间. 在文献 [2 ],[8 ] 中, 作者通过变量代换方法将方程 (1.1) 转化为半线性方程, 得到了拟线性方程基态解的唯一性, 该方法更加简单有效, 所得到的结论也更加丰富 (见文献 [2 ],[3 ],[8 ],[14 ],[17 ]). 文献 [10 ],[11 ],[12 ] 采用扰动方法, 得到一系列存在性结果, 该方法包含逼近的思想, 有一定难度, 但是可以处理更加复杂的拟线性问题. 关于强制位势的结果, 我们主要关注文献 [18 ],[19 ], 这两个结果分别讨论具有奇异扰动和临界增长的拟线性薛定谔方程. ...
Quasilinear asymptotically periodic Schr?dinger equations with critical growth
2
2010
... 当 $h(x)\equiv0$, 位势 $V$ 和非线性项 $g$ 满足不同的假设条件时, 人们对问题 (1.1) 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参见文献 [2 ],[3 ],[8 ],[10 ],[11 ],[12 ],[13 ],[14 ],[16 ],[17 ]. 比较经典的结果是文献 [16 ], 为了克服拟线性项 $\Delta (u^2)u$ 所带来的困难, 作者采用约束极小的方法, 得到解的存在性与拉格朗日乘子有关, 并且限制在一维空间中讨论. 随后, 文献 [13 ] 将他们的结果推广到了高维空间. 在文献 [2 ],[8 ] 中, 作者通过变量代换方法将方程 (1.1) 转化为半线性方程, 得到了拟线性方程基态解的唯一性, 该方法更加简单有效, 所得到的结论也更加丰富 (见文献 [2 ],[3 ],[8 ],[14 ],[17 ]). 文献 [10 ],[11 ],[12 ] 采用扰动方法, 得到一系列存在性结果, 该方法包含逼近的思想, 有一定难度, 但是可以处理更加复杂的拟线性问题. 关于强制位势的结果, 我们主要关注文献 [18 ],[19 ], 这两个结果分别讨论具有奇异扰动和临界增长的拟线性薛定谔方程. ...
... ],[17 ]). 文献 [10 ],[11 ],[12 ] 采用扰动方法, 得到一系列存在性结果, 该方法包含逼近的思想, 有一定难度, 但是可以处理更加复杂的拟线性问题. 关于强制位势的结果, 我们主要关注文献 [18 ],[19 ], 这两个结果分别讨论具有奇异扰动和临界增长的拟线性薛定谔方程. ...
Ground state solutions for a quasilinear Schr?dinger equation with singular coefficients
1
2017
... 当 $h(x)\equiv0$, 位势 $V$ 和非线性项 $g$ 满足不同的假设条件时, 人们对问题 (1.1) 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参见文献 [2 ],[3 ],[8 ],[10 ],[11 ],[12 ],[13 ],[14 ],[16 ],[17 ]. 比较经典的结果是文献 [16 ], 为了克服拟线性项 $\Delta (u^2)u$ 所带来的困难, 作者采用约束极小的方法, 得到解的存在性与拉格朗日乘子有关, 并且限制在一维空间中讨论. 随后, 文献 [13 ] 将他们的结果推广到了高维空间. 在文献 [2 ],[8 ] 中, 作者通过变量代换方法将方程 (1.1) 转化为半线性方程, 得到了拟线性方程基态解的唯一性, 该方法更加简单有效, 所得到的结论也更加丰富 (见文献 [2 ],[3 ],[8 ],[14 ],[17 ]). 文献 [10 ],[11 ],[12 ] 采用扰动方法, 得到一系列存在性结果, 该方法包含逼近的思想, 有一定难度, 但是可以处理更加复杂的拟线性问题. 关于强制位势的结果, 我们主要关注文献 [18 ],[19 ], 这两个结果分别讨论具有奇异扰动和临界增长的拟线性薛定谔方程. ...
Existence of ground state solutions for a quasilinear Schr?dinger equation with critical growth
1
2015
... 当 $h(x)\equiv0$, 位势 $V$ 和非线性项 $g$ 满足不同的假设条件时, 人们对问题 (1.1) 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参见文献 [2 ],[3 ],[8 ],[10 ],[11 ],[12 ],[13 ],[14 ],[16 ],[17 ]. 比较经典的结果是文献 [16 ], 为了克服拟线性项 $\Delta (u^2)u$ 所带来的困难, 作者采用约束极小的方法, 得到解的存在性与拉格朗日乘子有关, 并且限制在一维空间中讨论. 随后, 文献 [13 ] 将他们的结果推广到了高维空间. 在文献 [2 ],[8 ] 中, 作者通过变量代换方法将方程 (1.1) 转化为半线性方程, 得到了拟线性方程基态解的唯一性, 该方法更加简单有效, 所得到的结论也更加丰富 (见文献 [2 ],[3 ],[8 ],[14 ],[17 ]). 文献 [10 ],[11 ],[12 ] 采用扰动方法, 得到一系列存在性结果, 该方法包含逼近的思想, 有一定难度, 但是可以处理更加复杂的拟线性问题. 关于强制位势的结果, 我们主要关注文献 [18 ],[19 ], 这两个结果分别讨论具有奇异扰动和临界增长的拟线性薛定谔方程. ...
Existence of solutions for a quasilinear Schr?dinger equation with subcritical nonlinearities
1
2012
... 证 类似于文献 [20 ] 中的证明, 为使本文更加完整,我们在此略作说明. 对任意的 $v\neq0$, 我们只需要证明当 $\int_{\mathbb{R}^N}|\nabla (tv)|^{2}{\rm d}x+\int_{\mathbb{R}^N}V(x)f^{2}(tv){\rm d}x$ 足够大时, 有 $I(tv)<0$ 成立. 这里通过反证法进行证明, 假设存在一个序列 $\{t_n\}$, 当 $n\rightarrow \infty$ 时, 有 ...
A perturbation result on positive entire solutions of a semilinear elliptic equation
2
1991
... 当 $h(x)\not\equiv0$ 时, 针对方程 (1.1) 的结论不多. 我们所知的结果仅有文献 [6 ],[15 ], 其中, 在文献 [6 ] 中, 作者通过山路定理证明了带有变号位势的方程 (1.1)有一个非平凡解. 但一般来说, 非线性项是非齐次的情况时, 方程应该有两个解, 参见文献 [4 ],[9 ],[21 ],[22 ]. 其中, 文献 [21 ],[22 ] 讨论的是半线性薛定谔方程, 文献 [4 ], 19 分别考虑的是 Schrödinger-Poisson 和 Klein-Gordon-Maxwell 方程, 上述文献中, 都得到了相应方程的两个解. 由此产生的一个自然问题是: 在适当的条件下, 方程 (1.1) 是否也有两个解? 答案是肯定的. 受上述结果的启发, 我们考虑方程 (1.1) 的非齐次情况, 并得到了两个解, 分别是局部极小解和山路解. ...
... ]. 其中, 文献 [21 ],[22 ] 讨论的是半线性薛定谔方程, 文献 [4 ], 19 分别考虑的是 Schrödinger-Poisson 和 Klein-Gordon-Maxwell 方程, 上述文献中, 都得到了相应方程的两个解. 由此产生的一个自然问题是: 在适当的条件下, 方程 (1.1) 是否也有两个解? 答案是肯定的. 受上述结果的启发, 我们考虑方程 (1.1) 的非齐次情况, 并得到了两个解, 分别是局部极小解和山路解. ...
Existence of multiple positive solutions of inhomogeneous semilinear elliptic problems in unbounded domains
2
1990
... 当 $h(x)\not\equiv0$ 时, 针对方程 (1.1) 的结论不多. 我们所知的结果仅有文献 [6 ],[15 ], 其中, 在文献 [6 ] 中, 作者通过山路定理证明了带有变号位势的方程 (1.1)有一个非平凡解. 但一般来说, 非线性项是非齐次的情况时, 方程应该有两个解, 参见文献 [4 ],[9 ],[21 ],[22 ]. 其中, 文献 [21 ],[22 ] 讨论的是半线性薛定谔方程, 文献 [4 ], 19 分别考虑的是 Schrödinger-Poisson 和 Klein-Gordon-Maxwell 方程, 上述文献中, 都得到了相应方程的两个解. 由此产生的一个自然问题是: 在适当的条件下, 方程 (1.1) 是否也有两个解? 答案是肯定的. 受上述结果的启发, 我们考虑方程 (1.1) 的非齐次情况, 并得到了两个解, 分别是局部极小解和山路解. ...
... ],[22 ] 讨论的是半线性薛定谔方程, 文献 [4 ], 19 分别考虑的是 Schrödinger-Poisson 和 Klein-Gordon-Maxwell 方程, 上述文献中, 都得到了相应方程的两个解. 由此产生的一个自然问题是: 在适当的条件下, 方程 (1.1) 是否也有两个解? 答案是肯定的. 受上述结果的启发, 我们考虑方程 (1.1) 的非齐次情况, 并得到了两个解, 分别是局部极小解和山路解. ...
1
2006
... 引理2.2 [23 ] 在假设条件 (V) 下, 当 $s\in[2,2^*)$ 时, 嵌入 $E\hookrightarrow L^s(\mathbb{R}^N)$ 是紧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