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 第24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07-09-05
|
上一期
下一期 |
|
|
|
合成聚肽嵌段共聚物PHEG-PBLG结构的核磁共振分析
张静夏;李碧虹;王琴梅;黄爱东
波谱学杂志, 2007, 24(3): 267-273.
通过L-谷氨酸苄酯和三光气反应制备谷氨酸苄酯的N-羧酸酐,以聚羟乙谷氨酸酰胺为大分子引发剂,投入不同配比的单体/引发剂(A/I),共聚得到两亲性嵌段共聚物聚羟乙谷氨酰胺-聚谷氨酸苄酯(PHEG-PBLG);通过核磁共振技术分析表征该合成聚肽的结构组成、分子量范围及螺旋结构;通过体外酶解实验研究了共聚物的降解情况. 研究结果表明:该合成聚肽化合物为两亲性嵌段聚合物:当聚合物中亲水链段PHEG分子量为9000,A/I为75∶1, 100∶1, 150∶1, 200∶1时,相应的共聚物的分子量分别为:1.27×104,1.75×104, 1.9×104, 3.60×104;该合成聚肽含有α-螺旋结构, 随着TFA的加入,该聚肽的结构由α-旋构象转化为随机盘绕构象.
|
|
固体酸催化剂及分子筛晶化过程的核磁共振研究
作者:徐君 导师:邓风
波谱学杂志, 2007, 24(3): 368-370.
介绍了一些常规固体核磁共振的技术的发展状况, 并综述了固体核磁共振在多孔材料中的应用情况, 其中包括沸石分子筛酸性和结构表征以及目前在分子筛合成机理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利用固体核磁共振结合其它表征技术研究了一类介孔固体酸催化材料的酸性以及两种微孔磷铝分子筛的合成晶化过程. 利用有机聚合物为模板剂合成出两种介孔复合氧化物MoOx/ZrO2与WOx/ZrO2固体酸材料. 并对其进行了物理化学性质的表征. 研究发现它们在较高的焙烧温度下仍保持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及规整的孔径. 利用固体核磁共振技术及DFT计算的方法发现在介孔WOx/ZrO2及MoOx/ZrO2表面存在两种类型的Br[AKo¨D]nsted酸位, 其酸强度强于传统的HZSM-5分子筛, 与典型的固体强酸硫酸锆相当, 但弱于100%的硫酸. 借助于理论计算清楚地揭示了酸性位的具体结构和酸强度信息, 且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符合得非常好. 除了弱酸性的Zr-OH基团外, 在介孔氧化锆表面存在大量的Lewis酸位(配位不饱和的Zr4+). 在引入Mo或W物种后, Mo-OH或W-OH与不饱和的Zr4+配位产生作为Br[AKo¨D]nsted酸位的桥式Mo-OH-Zr(或W-OH-Zr)羟基, 并且导致氧化锆表面Lewis酸位的大量减少. 利用理论计算证实了单聚或多聚体形式的桥式Mo-OH-Zr(或W-OH-Zr)羟基是强Br[AKo¨D]nsted酸性位产生的根源, 同时提出了酸性位形成的机理. 利用水热晶化法合成了AlPO4-5和MgAPO-36两种具有重要工业潜在应用价值的分子筛材料并用固体核磁共振技术结合X射线衍射、傅里叶红外、高分辨电子显微镜等技术研究了它们的详细晶化过程. 研究发现在HF存在条件下加热120 min后具有AFI类型的骨架晶化开始. 此时31P NMR谱中在δ -22与 δ -29处出现两个来源于骨架P-O-Al单元的信号, 19F NMR谱中在 δ -120处出现来源于骨架F-Alpen-O-P单元的信号, 证实了晶体骨架开始形成. 另外, 凝胶中五配位Al(F-Alpen-O-P)的出现是分子筛晶化开始的另一个标志. 利用27Al→31P HETCOR、 31P{27Al} TRAPDOR及1H→31P CP/MAS等双共振实验详细研究了初始凝胶相及晶化开始时凝胶相的结构, 在120 min加热凝胶中区分出具有不同化学环境的配位P原子, 提出了详细的晶化过程机理. 对于另一种具有高活性的镁取代的MgAPO-36分子筛催化材料, XRD发现在第二阶段423 K时, 加热1.5 h后骨架晶化开始. 31P NMR证实此时凝胶相中形成了P-O-Al及Mg-O-P骨架单元, 此后(2 h)凝胶相中出现半晶相的棒状颗粒. 并最终晶化为不规则球状的MgAPO36晶体(18 h后). 利用27Al→31P HETCOR及1H→31P CP/MAS分析了中间凝胶相的微观结构并利用31P{27Al} TRAPDOR NMR技术研究骨架晶化开始时凝胶相中P(nAl) (n=1~4)的配位结构, 得出了5种具有不同配位状态的微观化学环境, 提出了详细的晶化过程机理.
|
|
几种高分子材料的域结构、分子动力学和相互作用的固体NMR研究
作者:张利民 导师:邓风, 唐惠儒
波谱学杂志, 2007, 24(3): 371-373.
聚3-羟基丁酸酯(PHB)是微生物细胞在其生长的特定时期在胞内合成的具有相应生物功能的聚羟基烷酸酯类物质, 是一种具有潜在的广泛应用前景的生物可降解的高分子材料. 由于天然的PHB其较高的结晶度和较窄的温度处理范围,它在应用过程中受到较大的局限性. 人们将结构相似的单体3-羟基戊酸(HV)与3-羟基丁酸(HB)共聚形成共聚物(PHBV)以后, 显著改善了PHB的物理机械性能,譬如:冲击强度和韧性有所增加,而硬度脆性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人们虽然在这些降解高分子材料的开发、制备和物理机械性能以及这些材料的应用等方面有很多研究,但是有关分子水平的问题并未得到系统的探索. 因此,针对这些分子基础问题(结构域特征和分子动力学等)做了一些初步的研究. 全氟磺酸树脂(Nafion)是杜邦公司生产的一种燃料电池电极薄膜材料,其较低的使用温度(<100℃)严重地限制了它的应用范围. 人们发现,当把层状硅酸盐(蒙脱土)和Nafion合成为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之后,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它的使用温度. 虽然这种复合材料很容易合成出来并且已经运用到了实际工业应用之中,但是这种热稳定性提高的原因却不甚清楚. 通过固体NMR等分析方法从微观相互作用方面来认识这种宏观性能改善的原因. 使用固体13C CP MAS、13C SPE MAS NMR以及XRD方法测定了PHB和两种PHBV的结晶度(Xc),发现随着HV的引入它们的Xc 逐渐减小. 研究同时发现在测量Xc 的这几种方法中13C SPE MAS NMR误差较小. 实验中我们利用质子弛豫诱导谱编辑(PRISE)、质子自旋扩散(Spin-diffusion)等固体NMR技术研究了PHB以及不同含量HV的PHBV的结构域特征和相应结构域的运动性. 实验结果表明随着HV含量的增加,它们的非晶相结构域尺寸增大,晶相结构域尺寸减小,可以看出HV的引入导致PHB的结构域特征的变化是其宏观性能改善的原因. 进一步通过低分辨固体NMR测量了PHB和PHBV的变温质子弛豫时间(T1, T1ρ, T2), 然后通过理论拟合获得了它们不同运动状态的分子运动相关频率(τc)和分子活化能(Ea)等动力学信息,研究发现随着HV含量的增加,分子运动加快,活化能减小,在分子水平上认识了HV的引入使得PHB宏观性能改善的微观原因. 通过溶胶凝胶法合成了燃料电池电极薄膜(Nafion)和层状硅酸盐(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来提高Nafion的使用温度,FT-IR和29Si MAS NMR实验结果表明在杂化材料中虽然质子化的十二烷基胺修饰的蒙脱土(MMT)的引入没有导致MMT的骨架结构发生明显变化,而且Nafion也没有插入到MMT的层间,但是TGA分析表明杂化材料中的Nafion的热稳定性比纯的Nafion高. 通过一系列固体NMR技术包括19F MAS、1H-13C CP MAS NMR和1H-13C HETCOR 2D NMR实验初步证实了这种材料的热稳定性的提高可能是由于MMT表面吸附的NH+3与Nafion侧链上的SO-3之间存在较强的静电相互作用,初步可以认为这种相互作用是导致电极材料性能改善的原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