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8年, 第15卷, 第3期 刊出日期:1998-06-05
|
上一期
下一期 |
|
|
|
化学诱导动态电子极化自由基-三重态对理论中选择三重态淬灭的证明
何光龙, 陈次平, 杨俊林, 简华华, 徐广智
波谱学杂志, 1998, 15(3): 197-203.
用时间分辨ESR测出的吩噻嗪/2,2,6,6-四甲基哌啶氮氧自由基(TEMPO)光诱导产生的三重态发射CIDEP信号可用Blätter提出的自由基-三重态对机理来解释,由荧光光谱及脉冲激光光声微量量热实验结果直接证明了Bläter理论关于自由基只选择淬灭双重自旋态的自由基/三重态对中的三重态的假设.
|
|
吩噻嗪-1,4萘醌-乙二醇体系光化学过程的时间分辨ESR研究
田秋, 陈次平, 何光龙, 简华华, 徐广智
波谱学杂志, 1998, 15(3): 205-209.
用时间分辨ESR方法研究了吩噻嗪(PTH)-1,4-萘醌(NQ)-乙二醇(RH)体系中的光化学过程.只观察到萘醌的中性半醌自由基NQH*的全发射极化的CIDEP(化学诱导动态极化)信号,并未观察到极化的萘醌负离子NQ·-*的CIDEP信号,表明RH与三重态NQ间的质子转移反应远比PTH与NQ间的电子转移反应为快.NQH·*的CIDEP信号随pH值的变化表明体系中同时有极化自由基NQH·*与NQH·2+*存在,并且其间有质子交换.
|
|
关于N-苯基-萘胺的光分解过程
孙健, 陈德文, 张小东, 张启元
波谱学杂志, 1998, 15(3): 211-216.
采用ESR方法研究了α-和β-N-苯基取代萘胺在苯溶液中的分解过程及其反应中间体.结果表明,有三种自由基被检测到,即H,C10H·7和C6H·5(H)N·自由基.其中值得注意的是萘自由基的生成,这意味着在一定的光解条件下,苯基萘胺分子中的C-N键可发生断裂,萘基可从氮原子上断裂下来.同时,通过调节自旋捕捉剂的浓度与添加光敏剂,可以明显地改变三种自旋捕获物的相对生成比例,借此得到三种自由基结构与光稳定性的信息.此外,本文还结合量子化学的计算讨论了此光解过程各种自由基生成的可能性.
|
|
2,3,6-三甲氧基β-环糊精与氢醌及半醌包结作用的NMR研究
殷开梁, 徐端钧, 徐元植
波谱学杂志, 1998, 15(3): 231-235.
报道了水溶液中主体2,3,6-三甲氧基β-环糊精与客体氢醌及半醌阴离子自由基包结作用的核磁共振研究.研究表明,氢醌容易进入主体的疏水腔中发生包结作用,该包结作用伴随着主体甲氧基质子化学位移的显著变化;而半醌与2,3,6-三甲氧基β-环糊精的包结现象则不明显,甲氧基质子的化学位移几乎不发生变化.
|
|
南中国海海藻刺状鱼栖苔的化学成分研究(I)
王超杰, 王明焱, 苏镜娱, 李笃, 曾陇梅
波谱学杂志, 1998, 15(3): 237-242.
从采自南中国海红藻刺状鱼栖苔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出一个黄酮类化合物,经IR,UV,FABMS,1H-1H COSY,13C-1H COSY,HMBC等现代波谱技术确定其结构为5,7-二羟基-2-对羟基苯基-3-O-(6-O-对羟基肉桂酰基-β-D-吡喃葡萄糖基)-4H-1-苯并吡喃-4-酮,并对碳信号进行了明确归属.这是首次从红藻中分离出黄酮类化合物.
|
|
3-氧,11α-羟基、Δ12-齐墩果烯及其类似化合物的13C NMR分析
龚复俊, 袁晓, 王国亮, 南蓬
波谱学杂志, 1998, 15(3): 273-277.
化合物1-8属于近似结构的齐墩果烷型三萜,它们分别为:β-amyrin(1);3-氧,Δ11,13(18)-齐墩果二烯(2);3β-羟基,Δ11,13(18)-齐墩果二烯(3);3β,24-二羟基,Δ11,13(18)-齐墩果二烯(4);3,11-二氧,Δ12-齐墩果烯(5);3-氧,Δ9(11),12-齐墩果二烯(6);3-氧,11α-羟基,Δ12-齐墩果烯(7);3β,11α-二羟基,Δ12-齐墩果烯(8).它们的13C NMR化学位移归属已确定,并通过了DEPT谱的验证.按结构特点分为三组:2~4为第一组,1,5,7,8为第二组,6为第三组.本文重点讨论了它们的13C NMR化学位移由其结构特点引起的变化,得到了化学位移与结构相关的有意义的结果.
|
|
两个色原酮衍生物的二维谱研究
易以军, 杨大龙, 曹正中, 曹圆, 吴永平, 赵守训
波谱学杂志, 1998, 15(3): 285-289.
应用2D NMR技术研究了土茯苓中两个新色原酮衍生物的结构,证实二维谱技术(COLOC,1H-1H COSY,2D INADEQUATE)可用于确定该类化合物的取代基位置.同时也有助于确定该类化合物的13C、1H NMR谱的详细归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