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并实现了L波段电子自旋共振三维成像(3D-EPRI)专用的三维梯度磁场系统,主磁场及扫描磁场系统以及相应的驱动控制系统. 梯度场线圈采用在铜板上用电切割方法加工的 平板式线圈,避免了用铜导线绕制线圈体积较大的缺点,从而缩小了主磁场的体积和极间距 . 梯度场强度在三维方向上均达到200 mT/m,驱动电流为20 A. 三维空 间线性度均优于5%;线性区域大于直径42 mm的球形空间. 两磁极间距离为63 mm,可以容纳通常体积的L波段谐振腔. 主磁场和扫描场线圈固定在同一轭铁架上. 它们可分别产生1.6~ 96 mT和0.2~16 mT的线性变化磁场. 5组磁场线圈(包括主磁场, 扫描磁场和三维梯度磁场)分别由5台独立的恒流驱动电源控制驱动. 电源通过数据接口由计算机控制. 初步成像实 验证明本工作所建立的磁场和梯度磁场系统可以用于EPRI实验.
自行开发了一套专门用于演示磁共振成像原理的教学用磁共振成像系统. 本文详细介绍了本系统的硬件结构与软件思路,并对各个功能部件给出主要性能参数,最后给出常规MRI实验结果.
运用核磁共振波谱(NMR)研究三尖杉酯碱(HT)诱导人早幼粒白血病细胞(HL-60)凋亡中三磷酸腺苷(ATP)、磷酸单脂(PME)及脂类的代谢变化. 经HT作用2 h后,从31P NMR中发现HL-60细胞中ATP、PME含量减少;而在1H NMR中甲基 峰有明显的增强,胆碱峰稍微减弱. 这些现象的研究将有利于增进对细胞凋亡发生机制的认识.
通过核磁共振波谱对硅胶固载γ-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和γ-氯丙基三甲氧基硅烷的原料和中间产物进行表征. 原料硅胶核磁共振谱上存在与表面羟基相关的峰,但不是很明显;采用交叉极化方法测定的原料硅胶和固载胺丙基硅烷产物的交叉极化硅核磁共振谱极大提高了与表面羟基相联的硅谱峰的强度,进一步说明了硅胶表面的硅羟基反应比较完全;固 载γ-氯丙基三甲氧基硅烷产物的交叉极化硅核磁共振谱表明,在硅胶表面上已固载了氯丙基硅烷.
头孢唑啉酸(cefazolin)为抗生素类药物,它的钠盐就是通常所说的先锋霉素. 我们通过共沉淀法合成了头孢唑啉酸与稀土元素Eu3+ 的固体配合物,并对其进行了光谱及波谱研究. 通过IR、1H NMR和13C NMR确定了配合物的配位点,并探讨了配位机理.
运用31P NMR研究红细胞中高能磷酸化合物的代谢变化,探讨美兰光化学法对红细胞的损伤. 采用MSL-300 MHz型超导核磁共振仪分别测量健康成人红细胞对照组、经美兰(亚甲基蓝)光化学处理组及预先加入L-组氨酸组的高能磷酸化合物,通过分析比较红细胞中2,3-二磷酸甘油酸(2,3-DPG)、三磷酸腺苷(ATP)及磷酸化糖(SP)相对含量,了解美兰光化学法对红细胞代谢的影响. 经亚美兰光化学法处理的红细胞,葡萄糖进入戊糖磷酸途径的分量增加,使红细胞中2,3-DPG和ATP含量显著减少,而SP含量大幅上升,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红细胞的理化性质和功能指标;L-组氨酸对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1,8-二氮杂二环[5,4,0]十一碳-7-烯(DBU)与全氟炔酸酯反应生成成环化合物. 通过对成环产物的1H NMR、1H-1H COSY、13C NMR和1H-13C COSY的分析,归属了各NMR谱线,对相关化合物进行了结构确证,同时对反应机理进行了推测.
按甲基醚、乙基醚、正丙基醚、异丙基醚和叔丁基醚等五大类,提出了计算链状脂肪醚17O-NMR化学位移的公式:δcal =δ0n+Δα+ Δβ+Δγ,并通过线性回归法结合最小二乘法得到29种取代基的参数,计算结果用以上五大类147种化合物的147个17 O-NMR化学位移数据为样本点作回归检验,置信度为99.5%,计算误差Δδ小于5.0(相对误差小于0.5%)的17O-NMR化学位移计算值约占90%.
对羰基化合物中羰基碳的13C NMR化学位移与烷基(R)极化效应的内在关系 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分子中R的极化效应增加使羰基碳的13C化学位移值升 高,其关系可表示为δ=a+b·ΣPEI(R),其中a、b为系数,PEI(R)为R极化效应指数.
应用二维核磁共振技术(2D NMR:1H-1H COSY、HMQC、HMBC), 尤其是HMBC谱准确归属了多季碳二萜伊丽莎白素B(Elisabatin B)的1H,13C信号,并经与已报道的数据比较,进一步明确指定了11个季碳的化学位移. 以伊丽莎白素B为例,较系统阐明了几种二 维核磁共振技术在天然产物结构确定中的作用和方法.
运用NMR核磁共振谱对3种含氟内酯化合物的结构进行确认,尤其是运用NOESY谱确定了该类化合物的空间构型,为反应机理的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
通过对1H-1H COSY谱的分析, 鉴定了两个同分异构体吲哚衍生物取代基团的位置,并对其氢谱进行了分析,对其谱峰进行了归属. 比较了一系列吲哚衍生物类似物的的氢谱,发现其氢谱呈现一定规律,并分析了其原因.
对于刚性晶格中的分子,化学位移是与外加磁场空间取向相关的张量,这个张量有6个独立的分量. 化学位移张量也可以利用其主轴分量及主轴与晶体坐标系的方向余弦来表示. 很显然,知道了固体分子中各不等价位置处的化学位移张量,就可以推测出分子中电子分布的图象,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描述了化学位移张量测量的理论,对测量化学位移 各 向异性的各种方法作了介绍和比较,并详细论述了一些常用的方法,如二维魔角跳旋转(M a gic Angle Hopping, MAH)、二维魔角慢旋转(Magic Angle Turning, MAT)和二维变相旋转边带分离(2D phase-adjusted spinning sidebands, 2D-PASS)技术等. 最后,还介绍了单晶化学位移张量的常规测量方法.
在过去10年中研发新核磁共振探头一直是制造者争夺的活跃领域. 最近,因其灵敏度的巨大提高,低温冷却探头得到人们格外的关注. 利用这一技术可大量节省谱仪机时. 对于低γ核可直接测定天然丰度样品而不必标记,这远比节省机时更为重要. 本文评述了针对5~10 Hz优化2 mg天然丰度噁唑烷酮抗菌素eperezolid的 CIGAR-HMBC-1H-15N谱的比较,一个是采自美国瓦里安公司的5 mm低温探头,另一个是采自瓦里安公司传统室温3 mm 梯度三共振探头. 利用低温探头大约10 min就可记录到大部份1H-15N远 程相关,26 min可观察到几乎所有的远程共振. 而在同样条件下使用 3 mm传统梯度反式三共振探头无法得到有用的谱图,要想取得相同的结果须累加约18 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