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罗庚教授曾指出[1]: "体上的矩阵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对象, 因为它是一个不太失去普遍性的抽象事物, 但同时又和成果丰富的具体域上的矩阵论距离不远."
对四元数体上有关性质研究的重要性, 可由Frobenois定理[2-3]看出, 该定理说:实数域上可除结合代数只有三个, 它们分别为实数域、复数域和四元数体.
华罗庚教授曾对复数域上四种典型域的调和分析[4]、调和函数论[5]做了详尽与完备的研究.文献[6]对实数域上相应的典型域亦有所涉及与探讨.而文献[7-8]分别对典型群(酉群、正交群、辛酉群)、紧致李群与紧致齐性空间上的调和分析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华罗庚教授还指出 $USp(2n)$ 实际上是四元数体上的酉群, 并可看作四元数体上的第一类典型域
的特征流形.除此之外, 另有两类四元数体上的典型域可以定义如下
文献[9]中指出四元数体上的上述三类典型域分别是Cartan的不可约大范围Riemann对称空间分类表[10]中 $Sp(m, n)/Sp(m)\times Sp(n)$ , $SU^*(2n)/ Sp(n)$ 和 $Sp(n, {{\Bbb C}})/ Sp(n)$ 的等价表示.
在多元复变函数论的研究中, ${{\Bbb C}}^n$ 内的对称典型域的Bergmann核、Cauchy核、Poisson核的计算具有根本的重要性[11-14], 为了计算这些核函数以及相应矩阵空间的体积, 需要计算一些相应矩阵空间上的典型积分[4-5, 15], 这是本文的主要动机.
在本文中我们给出了四元数体 $Q$ 上的双曲矩阵空间中的一些典型积分.依据这些积分, 可以得到相应的四元数体上双曲矩阵空间的体积, 这对于相关核函数计算是有帮助的.
有关典型域中的一些思想与技巧在物理中也有广泛的用武之地.例如在上世纪70年代, 在文献[16]中就提出把Einstein狭义相对论推广到具有非零常曲率的de Sitter(dS)和Anti-de Sitter(AdS)时空的思想, 并对典型时空中的运动效应和宇观红移现象进行了探讨, 这方面工作受到了华罗庚先生的关注与支持.
90年代末, 有关超新星爆发和微波背景辐射的观测和分析[17-19], 表明我们的宇宙正在加速膨胀, 宇宙学常数为正, 其渐近行为是常曲率的de Sitter时空.因此又促使人们考虑如何对相对论进行推广的问题, 新世纪以来这方面工作较多, 如文献[20-28].
此外, 上世纪末以来在超弦理论中AdS/CFT对应(更普遍的, 规范/引力对偶)的研究[29], 以及尔后有关dS/CFT对应的研究, 都涉及到渐近AdS, dS时空中引力及其边界上共形场论之间的关系. Witten在文献[30]中想在 $AdS_5\times S^5$ 的情况下给Maldacena猜想—AdS/CFT对应的一个"证明".这个证明实际上是用华罗庚教授的Poisson公式来证明零质量标量场的AdS/CFT.在文献[31]中首次注意到典型流形典型域中的Poisson核可以用来证明AdS/CFT对应, 并且不需要假定欧氏AdS空间.之后文献[32-33]又用此法分别讨论了有质量标量场与Dirac场.因此可以认为典型流形与典型域在数学物理中是大有可为的, 这是因为AdS是典型时空的一种, 而CFT是在共形空间上研究的, 共形空间就是华罗庚教授称之为李球的扩充空间的一个子流形, 也是典型流形.
四元数代数 $\Bbb Q$ 是以 ${\bf{i}}$ , ${\bf{j}}$ , ${\bf{k}} $ 为生成元的unital ${\Bbb R}$ 代数, 满足
四元数集合 $\Bbb Q$ 可以映射到以 $1, {\bf{i}}, {\bf{j}}$ 和 ${\bf{k}}$ 为单位基矢的四维实空间 ${\Bbb R}^4$ 中. $\Bbb Q$ 中的每一个元素都可以唯一地写成这些单位基矢的线性组合, 即:对 $q\in \Bbb Q$ 有 $q=\alpha+\beta{\bf{i}} + \gamma{\bf{j}}+\delta{\bf{k}} $ , 这里 $\alpha, \beta, \gamma, \delta\in {\Bbb R}$ .类似于复数, 我们也可以定义四元数的共轭, 即:对任意 $q\in\Bbb Q$ , 有 $\bar q=\alpha-\beta{\bf{i}} - \gamma{\bf{j}}-\delta{\bf{k}} $ , 并且满足 $\overline {q_1q_2}=\bar q_2\bar q_1$ , 从而可知 $q\bar q=\bar q q$ .
有了共轭的定义后, 就可以定义四元数 $q$ 的范数 $\nu (q)$ , 它定义为: $\nu (q)=q\bar q$ .显然, 范数 $\nu (q)$ 是一非负实数, 且当且仅当 $q=0$ 时有 $\nu (q)=0$ .由定义, 有
值得一提的是任何一个四元数 $q $ 都可以写成 $q =c_1 +{\bf{j}}c_2$ 的形式, 这里 $c_1, c_2\in {\Bbb C}$ .若设 $M(n, F)$ 是域 $F$ 上的 $n\times n$ 矩阵的代数, 则存在如下映射 $g :{\Bbb Q} \rightarrow M(2, {\Bbb C})$ , 换言之
显然, $g$ 是 ${\Bbb R}$ 代数的同态, 且满足如下关系: $\det (g (q))=\nu (q)$ .
设矩阵 $Q=(q_{ij})$ , $i, j=1, \cdots , n$ 是一个定义在四元数体上的矩阵, 我们可以定义与之对应的厄米特对偶矩阵为 $\bar Q^{\prime}=(p_{ij})$ , 这里 $p_{ij}=\bar q_{j, i}$ 对 $i, j$ 成立.类似于复数矩阵的情形, 当 $Q= Q^{\prime}$ 时称 $Q$ 为对称矩阵, 当 $Q=\bar Q^{\prime}$ 时则称 $Q$ 为厄米特矩阵, 以此类推.
设 $Q=(q_{ij})$ , $i=1, 2, \cdots, m$ , $j =1, 2, \cdots, n$ 是一个在四元数体上的 $m\times n$ 矩阵, 其各元素 $q_{ij}$ 的明显表达式是
这里 $q^k_{ij}\in {\Bbb R}, (k=1, 2, 3, 4)$ .积分测度定义为
引理3.1 若 $f(Q)$ 表示 $Q$ 的任意函数, 则
其中 $\det$ 表示方阵的行列式, 而 $\dot{w}=\prod\limits_{i=1}^{m}dw_{i}$ 对应着最后一列的测度.
证 把 $Q$ 分解成如下形式
其中 $q$ 是 $Q$ 的最后一列, $Q_{{m, n-1}}$ 是由余下元素组成的矩阵, 则有
由 $I-Q\bar{Q}^{\prime}>0$ 和 $q\bar{q}^{\prime}>0$ 知 $I-Q_{m, n-1}\bar{Q}^{\prime}_{m, n-1}>0$ .从而, 存在一个非奇异方阵 $\Gamma$ 使得
做变换 $q=\Gamma w$ , 有
再利用关系
从而给出方程(3.2).证毕.
定理3.1 设 $Q=Q^{(m, n)}$ 是一 $m\times n$ 四元数矩阵, 令 $\lambda>-1$ 和如下积分
则
特别地, 当 $\lambda=0$ 时得到 $\Re_{I}$ 的体积如下
证 反复应用引理3.1, 有
令 $f(Q)=(\det(I-Q\mathit{\bar Q'}))^{\lambda}$ , 则有
利用上述方程以及如下关系
可得
证毕.
定理3.2 设 $Q=Q^{(m, n)}$ 是一个 $m\times n$ 四元数矩阵, 令 $\alpha>2m+2n-2$ 和如下积分
证 与定理3.1的证明一样, 并注意到
能很快证明此定理.证毕.
首先考虑四元数体上厄米特矩阵空间中的类反正切函数的积分.
定理3.3 设 $Q$ 是一四元数体上的 $n\times n$ 厄米特方阵, 且 $\alpha>2n-\frac32$ , 则
在证明该定理之前, 让我们先介绍两个重要的引理.
引理3.2 设 $u$ 和 $w$ 是四元数体上的 $n$ 维向量, 则有
(ⅰ)
(ⅱ)
证 (ⅰ)由于 $u\mathit{\bar u'}$ 是实数, 因此有
由此可得
直接计算可得
类似地, 可得
(ⅱ)由恒等式
上式最后一步使用到了公式(3.21).证毕.
引理3.3 设 $a, b, c, \alpha$ 是实数, 并且 $a>0$ , $ac-b^2>0, \alpha>\frac12$ , 则
证 据文献[4], 令
从而得证.
定理3.3的证明 把 $Q$ 分解成如下形式
其中 $h=h_{nn}$ 并为实的, $Q_{1}$ 是 $(n-1)\times (n-1)$ 四元数厄米特矩阵, 而 $v$ 是 $(n-1) $ 四元数向量.经此分解, 有
考虑如下关系式[4]
从而得到
这里
由于 $Q_1$ 是厄米特矩阵, 必存在一幺正矩阵 $U$ 使得
因此可引入另一个厄米特矩阵
满足
做变换 $v=uT$ , 则(3.36)-(3.38)式中的 $a, b, c$ 可改写为
上述公式用到了引理3.2.易证 $b$ 是实数且满足如下关系
又由引理3.3和公式(3.39), 可得如下递归关系
考虑
定理3.3得证.
定理3.4 设 $Q$ 是一 $n\times n$ 厄米特四元数方阵, 且 $\lambda>-1$ , 则
特别地, 当取 $\lambda=0$ 时, 该积分给出四元数体上的厄米特双曲矩阵空间的体积
证 仿照定理3.3的思路, 并注意到如下等式
以及从公式(3.11)得到的积分
可得如下递归关系
反复应用此关系即可得证.证毕.
引理3.4 设 $a, c \in {\Bbb R}$ , $b\in \Bbb Q$ , 且 $a<0$ , $|b|^2-ac>0$ , $\lambda>-1$ , 则
证 令
和
定理3.5 设 $Q=Q^{(n\times n)}=Q^{\prime}$ 是一四元数体上的对称方阵, 定义积分
则对 $\lambda>-1$ 有
特别地, 当取 $\lambda=0$ 时, 上式给出四元数体上对称方阵双曲空间的体积
其中 $Q_1$ 是体上一个 $(n-1)\times (n-1)$ 的对称方阵, $v$ 是一 $(n-1)$ 维向量, $q$ 是一四元数.经此分解后可得
而由公式(3.28)有
和 $c+b\bar{q}+q\bar{b}+qa\bar{q}>0, \det(I-Q_1\bar{Q}_1-v' \bar{v})>0$ 其中
又因为 $I-Q_1\bar{Q}_1$ 是正定的, 故必有一非奇异方阵 $\Gamma$ 使得 $I-Q_1\bar{Q}_1=\Gamma{\bar \Gamma '}$ .经过变换 $v=u\Gamma'$ 后可得如下结果
易证 $|b|^2-ac=1$ .
在推导公式(3.57)-(3.59)的过程中, 需要用到如下关系
这些关系可以用证明引理3.2的方法轻易证明.运用这些关系以及引理3.4, 可得
重复上述计算并注意到当 $n=1$ 时, 有
从而定理可以得到证明.证毕.
引理3.5 设 $Q=Q^{\prime}=Q_0+{\bf{i}} Q_1+{\bf{j}} Q_2+{\bf{k}} Q_3$ 是四元数体上的一个 $n\times n$ ( $n>1$ )对称方阵, 其中 $Q_3=-(Q_1+Q_2)$ , 则对于 $\lambda>-1$ 有
证 按照证明定理3.5的方法, 并注意到此时引理3.4应取如下形式
这里 $a, c \in {\Bbb R}$ , $b\in \Bbb Q$ , 且 $a<0$ , $|b|^2-ac>0$ , $\lambda>-1$ .由此可得证.
定理3.6 设 $H$ 是四元数体上一个 $n\times n$ 反厄米特矩阵, 且 $\lambda>-1$ , 则
特别地, 当取 $\lambda=0$ 时, 上述积分给出四元数体上 $\Re_{III}$ 的体积
证 以如下方式定义一 $n\times n$ 方阵 $Q=Q_0+{\bf{i}} Q_1+{\bf{j}} Q_2+{\bf{k}} Q_3$ (其中 $Q_0, Q_1, Q_2, Q_3$ 是实矩阵), 即
由于 $H$ 是一反厄米特方阵, 易证
这意味着
因此
又从引理3.5有
设 $q$ 是 $n$ 维四元数向量 $(q_1, q_2, \cdots, q_n)$ .第四类典型域 $\Re_{IV}$ 满足如下关系的 $q$ 的集合
或等价地
引理3.6 设 $a, b\in {\Bbb R}$ 且 $0<a<1, b>-1$ , 则
证 定义 $\hat{x}=\frac{x}{a}, \hat{y}=\frac{y}{a}$ ,
其中 $X=\hat{x}^2, Y=\hat{y}^2$ .证毕.
定理3.7 若 $\alpha>-1, \beta>-(n+\alpha)$ , 则
特别地, 当取 $\alpha=\beta=0$ 时, 上述公式给出 $\Re_{IV}$ 的体积
证 (ⅰ) $n=1$ 时, 令 $q=x+{\bf{i}} y+{\bf{j}} z+{\bf{k}} w$ , ( $x, y, z, w\in{\Bbb R}$ ), 则有
此情况得证.
(ⅱ) $n\geqslant 2$ 时, 令 $q=x+{\bf{i}} y+{\bf{j}} z+{\bf{k}} w$ , 但此时 $x, y, z, w$ 是 $n$ 维实向量.从而有
对于任意给定的 $x$ , 必存在行列式为1的正交矩阵 $R$ 使得
此时亦有
这里 $\xi, \zeta, \epsilon$ 是实数, 而 $ \tilde{y}, \tilde{z}, \tilde{w}$ 是 $(n-1)$ 维实向量.引入变换
其中
定义 $\rho^2=uu', \sigma^2=vv', \kappa^2=rr', \eta^2=ss'$ , 则有
相似地, 对 $v, r, s$ 这些 $(n-1)$ 维向量亦有
从而 $P$ 变为
这里 $\mu^2=\sigma^2+\kappa^2+\eta^2$ .由引理3.6可得
定义 $\tau=\mu-\rho, \nu=\mu+\rho$ , 则变为
对超几何函数进行展开可得
把此积分代入公式(3.85)后得到
再把此代入公式(3.77), 最后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