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60年代以来, Yamabe问题、预定曲率问题等得到了大量的研究, 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详细的发展历史参见综述性文献[16]及其中的参考文献.其中, Euclidean空间中的半线性方程
整解的存在性问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从而方程 (1.1) 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当$p=\frac{n+2}{n-2}$时, 方程 (1.1) 即为著名的Yamabe方程. 1971年, Obata[20]在$n$维球面${\Bbb S}^n$上考虑Yamabe方程, 利用向量场法对方程 (1.1) 的解进行分类.但是, Obata的结论自然的隐含解函数在无穷远处具有某种增长性条件. 1981年, Gidas, Ni和Nirenberg[9]首先在
的假设条件下, 利用移动平面法证明Yamabe方程 (1.1) 的解均为径向对称解, 并给出整解的具体形式
其中$\lambda\in{\Bbb R}$为任意常数; 后来, Caffarelli, Gidas和Spruck[4]去掉该假设条件获得同样结果.对于$1\leq{p}<\frac{n+2}{n-2}$的情形, 即次临界情形, Gidas和Spruck[10]利用向量场法证明方程 (1.1) 无非平凡正解.后来, Chen和Li[5, 15]利用移动平面法简化证明, 并推广至高阶椭圆算子情形, 进一步讨论临界和次临界的问题.最近, Chen, Li和Ou[6]引入积分形式的移动平面法, 进一步发展移动平面法理论, 为半线性方程解的分类问题提供更加有效的理论工具.另一方面, Li和Zhu[19]于1995年提出了一种新的理论工具---移动球面法, 其作为移动平面法的变形, 却可以更快、更方便的对解进行分类.后来, Li[17]和他的学生们进一步完善移动球面法理论, 并应用于诸多方程的解的分类等问题.
上世纪70年代, Jerison和Lee[12-13]在CR几何上提出了CR Yamabe问题, 建立了类似于保形几何上Yamabe问题的存在性结论, 从而$2n+1$维球面${\Bbb S}^{2n+1}\subset{\Bbb C}^{n+1}$上的CR Yamabe问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在Caylay变换之下, $2n+1$维球面${\Bbb S}^{2n+1}$上的CR Yamabe问题与Heisenberg群上的半线性方程
等价.
Heisenberg群来源于量子力学、多复变几何等学科, 作为非交换几何的典型代表, 其上的半线性问题
也得到了大量的研究.为叙述需要, 下面首先给出一些Heisenberg群的概念和记号, 详见文献[1-3, 7, 11-14, 18, 21]及其中文献.
记${\Bbb H}^n={\Bbb R}^{2n}\oplus {\Bbb R}$为Heisenberg群, 点$\xi=(z, t)=(x, y, t)\in {\Bbb R}^{n}\times {\Bbb R}^{n} \times {\Bbb R}$为${\Bbb H}^n$中元素, 群运算为
任取$\xi_0=(z_0, t_0)$, 记群的左乘运算为
${\Bbb H}^n$上的一个各向异性的伸缩族为
记$Q=2n+2$为相应的齐次维数. ${\Bbb H}^n$上的一组左不变向量场为
则$X_j, Y_j, j=1, 2, \cdots, n$关于伸缩一次齐次, $T$二次齐次; 且
记
分别为广义梯度和次Laplace算子.定义
为${\Bbb H}^n$上的范数函数, $d(\eta, \xi)=|\eta^{-1}\circ\xi|$为${\Bbb H}^n$上的距离函数.
Jerison和Lee[12-13]首先研究了Yamabe方程 (1.3), 在${\Bbb S}^{2n+1}\subset {\Bbb C}^{n+1}$上发展Obata的思想, 对解进行了分类, 证明方程 (1.3) 的解为
其中$\mu\in {\Bbb C}^n$, $\lambda \in {\Bbb C}$, $\mbox{Im}\lambda>|\mu|^2/4$.就像Obata的结果, 此处自然的隐含着一个增长性条件.而在去掉该增长性条件下, 即在${\Bbb H}^n$上直接讨论CR Yamabe问题 (1.3) 的解的分类, 至今仍是一个公开问题.
对于次临界的情形, 即$1<p<{\frac{Q+2}{Q-2}}$的情形, 许多学者进行了研究. 1997年, Birindelli等[1]在Heisenberg群上引入一类非负泛函, 通过精确估计, 证明当$1<p\leq{\frac{Q}{Q-2}}$且$h\equiv 1$时, 方程 (1.4) 在${\Bbb H}^n$无非平凡正解.最近, Xu[21]利用向量场法进一步研究次临界方程 (1.4), 证明当$n>1$且$1<p<{\frac{Q(Q+2)}{(Q-1)^2}}$时, 方程 (1.4) 不存在非平凡正解.注意到$\frac{Q}{Q-2}<\frac{Q(Q+2)} {(Q-1)^2}<\frac{Q+2}{Q-2}$, 所以一般正解的不存在性问题仍然是一个公开问题.
在${\Bbb R}^n$上, 注意到移动平面法和移动球面法是讨论半线性方程 (1.1) 的主要工具, 那么可否应用至Heisenberg群呢? 1999年, Birindelli和Prajapt[3]利用移动平面法讨论方程 (1.4) 的柱对称解的不存在性问题, 进一步改进文献[1]中结果如下:
定理1.1 设$1\leq p<{\frac{Q+2}{Q-2}}$, $u\in C^2({\Bbb H}^n)$为次临界方程
的非负柱对称解, 即$u(z, t)=u(|z|, t)$, 则$u\equiv 0.$
那么移动球面法如何呢?最近, 本文第二作者及其合作者们[11]在Heisenberg群上对移动球面法做了较详细的讨论.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应用Heisenberg群上的移动球面法, 对定理1.1给出一个新的证明.
本文的结构如下:在第二节, 首先引入一类CR反演变换; 而第三节则致力于{定理1.1}的证明.首先结合移动平面法的思想, 给出几个引理, 为{定理1.1}的证明做准备; 然后完成证明.
1982年, Korányi[14]在Heisenberg群上引入如下的CR反演变换
其中$A=|z|^2+{\rm i}t$, 且$\sigma_1^2(\xi)=\xi$. 1987年, Jerison和Lee[12]讨论Yamabe方程 (1.3) 的柱对称解的分类时, 引入如下的CR反演变换
其中$w=t+{\rm i}|z|^2$, 但$\sigma_2^2(\xi)=(-x, -y, t)\neq\xi$. 2012年, Li和Monticelli[18]改进Jerison和Lee的变换, 引入CR反演变换
满足$\sigma_3^2(\xi)=\xi$, 进而研究Heisenberg群上的CR不变方程.
最近, 文献[11]在CR反演变换
下, 发现解 (1.6) 满足
其中
$\lambda(\xi_0)^2=|t_0+{\rm i}|z_0|^2+{\rm i}|$.进一步, 文献[11]给出类似的Li-Zhu型结论:
命题2.1 任取$\xi_0=(z_0, t_0) \in{\Bbb H}^n$, $\xi_0'$的取值如 (2.6) 中定义.设函数$u\in C^1({\Bbb H}^n)$在原点处取得最大值, 且存在正常数$\lambda=\lambda(\xi_0)$使得方程
对参数$\nu\in{\Bbb R}$成立, 则函数$u(\xi)$具有如下的精确表达式
其中$C$为某个常数.
命题2.2 任取$\xi_0=(z_0, t_0) \in{\Bbb H}^n$, $\xi_0'$的取值如 (2.6) 式中定义.若函数$u\in C^1({\Bbb H}^n)$满足:若对任意的$\lambda>0$, 有
其中$\nu\in{\Bbb R}$为某个给定的参数, 则$u\equiv \mbox{const}.$
注2.1 注意到$\xi_0$与$\xi'_0$一般不是同一个点, 这为移动球面法的应用带来极大的困难.为克服此困难, 本文将采用如下的CR反演变换
在此变换下, 解 (1.6) 满足
特别, 当$\xi_0=(0, t_0)$时, 有$\xi_0=\xi'_0$.
任取$\xi_0=(0, t_0)$, 对任意的$\lambda>0$, 任意点$\xi\in {\Bbb H}^n$, 定义关于$\xi_0$的CR反演为
对${\Bbb H}^n$上任意函数$v(\xi)$, 定义相应的CR反演函数为
经过一个冗长的计算可以证明 (具体证明参看文献[18]的第二节):
引理3.1 如果$v(\xi)\in C^2({\Bbb H}^n)$, 则
接下来, 我们将应用移动球面法给出{定理1.1}的证明, 具体思路为:首先得到引理3.2作为球面移动的起始, 即球面可以开始膨胀; 然后给出引理3.3, 即如果球面膨胀到某个值时停下来, 则函数在球面内外出现平衡; 最后对球面的膨胀分两种情况讨论, 即膨胀到某个值停下来, 或一直膨胀下去, 在每种情况下均可证明任一个非负柱对称解均为平凡解, 从而完成定理1.1的证明.
引理3.2 设$1\leq p<\frac{Q+2}{Q-2}$, 对任意给定的点$\xi_0=(0, t_0)\in {\Bbb H}^n$, 则存在一个充分小的正常数$\lambda_0>0$, 对任意的$\lambda\in(0, \lambda_0)$, 有
证 令$A_{\xi_0, \lambda}=\{\xi\in\Sigma_{\xi_0, \lambda}:\ u_{\xi_0, \lambda}<u(\xi)\}$, 则目标转化为:证明$|A_{\xi_0, \lambda}|=0.$
取实验函数
其中$\eta_\epsilon(\xi)\in C_0^\infty({\Bbb H}^n\backslash\{\xi_0\})$为一个待定的截断函数, 且$0\leq\eta_\epsilon\leq 1$, 则
其中$I_\epsilon =\int_{\Sigma_{\xi_0, \lambda}} [(u-u_{\xi_0, \lambda})^+]^2 |\nabla_H\eta_\epsilon|^2.$另一方面,
若$p>1$, 应用Hölder不等式、Sobolev不等式和 (3.5) 式, 有
取径向对称的截断函数$g_\epsilon(\xi)\in C_0^\infty({\Bbb H}^n)$满足: $0\leq g_\epsilon\leq 1$, 且
令$\eta_\epsilon(\xi)=g_\epsilon(\xi_0^{-1}\circ\xi)$, 代入 (3.4) 和 (3.6) 式, 有
则当$\epsilon\rightarrow 0$时,
所以, 当$\epsilon\rightarrow 0$时, (3.7) 式化为
当$p=1$时, 类似可得
由于
所以存在充分小的正常数$\lambda_0>0$, 对任意$\lambda\in(0, \lambda_0)$, 有
结合 (3.8) 和 (3.9) 式, 知
从而$|A_{\xi_0, \lambda}|=0.$
定义
引理3.3 若存在$\xi_0=(0, t_0)\in{\Bbb H}^n$使得$\lambda(\xi_0)<+\infty$, 则在${\Bbb H}^n$上
证 实际上, 我们只需要证明在$\Sigma_{\xi_0, \lambda(\xi_0)}$上
由于$\lambda(\xi_0)<+\infty$, 所以在$\Sigma_{\xi_0, \lambda(\xi_0)}$上
且
应用极大值原理, 由 (3.12) 式知:或者在$\Sigma_{\xi_0, \lambda(\xi_0)}$上
成立, 或者对$\forall\xi\in \Sigma_{\xi_0, \lambda(\xi_0)}$, 有
下面用反证法证 (3.14) 式不成立.假设 (3.14) 式成立, 则$|A_{\xi_0, \lambda(\xi_0)}|=0$, 且当$\lambda\searrow\lambda(\xi_0)$时
重复引理3.2的推导过程可得:存在一个正常数$\delta>0$, 对任意的$\lambda\in(\lambda(\xi_0), \lambda(\xi_0)+\delta)$, 有$|A_{\xi_0, \lambda}|=0$, 即对任意$\lambda\in(\lambda(\xi_0), \lambda(\xi_0)+\delta)$, 有
这与$\lambda(\xi_0)$的定义产生矛盾.证毕.
定理1.1的证明
情形Ⅰ 若存在$\xi_0=(0, t_0)\in{\Bbb H}^n$使得$\lambda(\xi_0)<+\infty$, 由{引理3.3}可得
从而
若$\rho(\xi_0, \xi)\neq\lambda(\xi_0)$, 则$u(\xi)=0$, 结合函数$u(\xi)$的连续性, 从而可证$u\equiv 0$.
情形Ⅱ 对任意点$\xi_0=(0, t_0)$均有$\lambda(\xi_0)=+\infty$.由$\lambda(\xi_0)$的定义可知:对任意$\lambda>0, $ $ \forall\xi\in \Sigma_{\xi, \lambda}$, 有
而上式等价于对$\forall\rho(\xi_0, \xi) \geq\lambda>0$, 有
即对$\forall\rho(\xi_0, \xi)\geq\lambda>0$, 有
如果解函数$u(z, t)$与$t$无关, 则方程 (1.7) 化为
由于$p<\frac{Q+2}{Q-2}<\frac{2n+1+2}{2n+1-2}$, 所以 (3.18) 式为${\Bbb R}^{2n+1}$上的次临界方程, 结合文献[10]的结果可得$u\equiv 0$.所以下文将致力于证明解函数$u(z, t)$与$t$无关.
下面只需证明:对任意的$z_0\in{\Bbb C}^n$, $t_1, t_2\in{\Bbb R}$, 有$u(z_0, t_1)\geq u(z_0, t_2)$.实际上, 若此结论成立, 结合$t_1, t_2$的任意性可得$u(z, t)=u(z, 0)$, 即解函数$u(z, t)$与$t$无关.
任取$b>1$, $t_1\neq t_2$, 令
其中$\xi_0=(0, t_0), \ \xi_1=(z_0, t_1)$, $\xi_2=(z_0, t_2)$, 则
结合$u (z, t)=u (|z|, t)$和 (3.17) 式, 当$ b\rightarrow+\infty$时, 有
证毕.